文学不该提供“励志和温暖”吗
2016年08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杜浩
  近日,第十四届世界英语短篇小说大会举办“甜美的时光片段”文学论坛,与会的一些作家和评论家从短篇小说的写作切入,畅谈小说世界,分析目前短篇小说写作的现状。
  目前,国内短篇小说不仅少人写作,而且在文化消费主义和文学功利思想的影响下,短篇庸俗化倾向越来越突出,“当下的短篇小说被狗血和鸡汤影响,出版界也欢迎这类作品,加上影视对小说的冲击——需要你写出影视化的东西。简而言之,快餐式。”“短篇小说变得庸俗,作家对短篇小说的理解变得庸俗,读者对短篇小说的理解也庸俗起来。我们把短篇小说当做一种快速解乏的文化产品。这不是指责,而是一个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这和当下我们对小说、对文学认识和教育的不足也有关系。”所以说,从文学的作用来说,当下社会人们工作紧张、各种不适,可以通过运动、唱歌而非短篇小说解乏,“因为短篇小说是一种心绞痛的快速死法,它其实不提供解乏功能,不提供人生经验和情感解决方案,不提供励志和温暖。好的短篇小说,套用拉纳德的一个短篇集的名字:有人喜欢冷冰冰”。
  事实上,流行文化、流行文学、流行出版物中,的确存在着许多廉价、浅薄的东西,这也正是作家和评论家提出文学“不提供励志和温暖”,文学不该具备“治愈”、“励志”功能这些看法的原因,但文学真的需要拒绝“励志”、“温暖”吗?
  7月19日《文汇报》“2016上半年全国畅销书榜单公布‘治愈系’长销不衰”报道称:在虚构类畅销书榜单中,实体店前三名分别是《追风筝的人》、《解忧杂货店》和《三体》,网店前三名则是《摆渡人》、《追风筝的人》和《解忧杂货店》,非常相似。这几部作品除了《三体》以外,在内容和风格上全都可以归为“心灵治愈系”小说,其中《追风筝的人》已畅销近十年,《解忧杂货店》也已连续第三年进入畅销榜单。这说明,文学类图书中具有“治愈”、“励志”、“温暖”等内容,不仅为读者所欢迎,也被读者所需求。“治愈”、“励志”、“温暖”,是这类图书或文学类图书畅销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因为搔到了阅读此类图书的读者生命、心灵和精神的痒处。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想娱乐,一台电脑足够了,玩游戏、刷微博、看电影,一天24小时都能玩,娱乐至死的说法一点都不为过,在这种过度的娱乐中,人们谋求神经亢奋,寻找感官刺激,窃窥人性隐私,但那些被消费娱乐文化包围的人们却越来越感到焦虑、空虚。于是,这样的问题就横亘在我们的面前,“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
  放眼当代社会,商业利益操控的文化潮流将我们变成了一种附庸,迷失、空虚占据了很多人的心灵,灵魂原野已变成了一片荒芜,而听到的发自心灵的渴求文学的声音,却日渐稀少……
  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文学的力量、文学的影响及文学对生命和心灵感染、教化的作用。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到文学中去寻找自然的文笔带来的惊奇和兴奋,我们忘记了与这样的文学进行精神交流。我们的感觉变得越来越粗鄙,我们的口味逐渐滑向肤浅、平庸,体会不到真正的文学带给我们的文字之美、人性之美和世界之美……
  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文化消费中,我们就会变得自我分裂和自我对抗,浮躁得无所适从,这是不是文化狂欢之下的精神“死机”?这就需要重新启动,重新确定一个方向,用文学的力量来“救赎”精神生命。因此,文学应该重新使用“教化”这样一个词,文学特别需要发挥它的“教化”作用。这种“教化”作用,自然包括文学所应有的“励志”“治愈”“温暖”“暖心”的价值。
  文学的“励志”“温暖”会让浮躁不安的人沉静下来,阅读、思考他人的生活、他人的感受,使心灵不再空虚,使灵魂不再流浪,从而逐渐唤醒自己生命里本就存在的各种感受力。这样的文学,最终目的是把所有的痛苦变美,重获感受欢乐、悲伤、同情、愤怒的能力,重新充满活力和激情,成为精神健全、饱满的人。这样的文学,应包含着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文学温暖的力量、向善的力量,穿越了沉沦以后上升的力量、提升的力量,给懦弱者以更大的勇气,给绝望者以希望和信念,给失却理想者以更高远的境界……真正的文学,无须拒绝这样的励志和温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