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党员背后的使命
张殿斗: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2016年08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殿斗(右)与“党员管家班”的成员在一起。
     离开居委会最晚的人
  立秋之后,天黑得越来越早了。
  下午五点,太阳渐渐西沉,天空渐渐暗了下来。甸柳三居居委会里渐渐没有了欢笑声,大家从各个活动室出来,笑着相互告别。
  张殿斗开心地和熟悉的老街坊打招呼,把他们送到门外。作为“党员管家班”的一员,他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这个“党员管家班”成立于今年3月,由居民党委委员里面的六位退休老党员来负责管理居民委员会功能活动室,包括楼层卫生、活动设施维护、居民日常活动协调等。
  张殿斗负责管理第二层的活动室。在送完最后一批老邻居之后,张殿斗环顾了一下二楼,寂寥无声,他深吸了一口气,推开了活动室的门,开始了日常的检查工作。
  甸柳三居的新地址,占地面积不小,二楼更是各个活动室林立,要一个个地检查,确实很费工夫。年轻人干久了都喊累,更何况一位67岁的老人。但是张殿斗已全然忘却了这些劳苦,他一直在仔细地检查,这认真的劲儿完全不次年轻人。
  不仅仅是张殿斗,“党员管家班”的成员都有这么一股“认真”的劲儿。
  张殿斗说,周一到周五,因为怕打扰居民来这儿的活动,他们往往会提前一个小时就来到活动室一起打扫卫生。管家班中有一位范老师,今年七十二岁了,他拿着卫生设施上楼梯时,有时候都需要手扶着台阶爬上去。周六周日虽然按要求是可开放活动室的,但由于居民在外面打麻将、下象棋太炎热,他们管家班的成员就商量着他们每人轮流来一天,开放一楼的活动室。每次这里举行活动时,他们会提前烧好水,整理好会场。
  “啪”,张殿斗关上了洗手间的照明灯,一天的工作就此结束。张殿斗出门后看了看甸柳三居,楼宇了无灯光,此时历下文化广场已华灯初上。张殿斗点了点头,满意地向家的方向走去。
  在活动中觉得格外充实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张殿斗是一个话并不太多的人。
  这或许与张殿斗的经历有关。这位老人曾经是位军人,兵营里的锤炼,让这位老人身上有着超强的执行力和顽强的意志力。只要他认准的事情,就不会轻易改变。
  行重于言,这是老人一生的信条。
  从军队退伍之后,张殿斗来到了济南化肥厂上班。退休后的他在居委会党委委员任一支部书记,定期组织社区退休党员学习党的有关政策。在每次学习前,张殿斗都会和老党员们唱首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红歌。
  其实,张殿斗也有自己的业余生活。他加入了社区“月之韵”合唱队,为了十一国庆表演时有好的效果,每周三他们都会来三楼活动室练习。今年四月份开始,他先是参加了社区的电脑培训,又参加了手机培训。都是每周两个小时的课程,他坚持上完了十五节课。
  妻子有时候抱怨他总是不在家。张殿斗只是笑笑,耐心地对妻子解释,“这是党员要履行的服务义务。”如今,家人们深知他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对他在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也表示着支持。张殿斗觉得在义务服务中过得格外充实。
  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个工作,张殿斗在这条服务岗位上或许早就坚持不住了。让他最终坚持下来的,是这份服务工作传达给他的一种神圣。
  最初成立这个管家班时,他觉得比较新鲜,对于服务社区居民来说,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需要长期坚持下去,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所在社区全面发展,成为他心中一道神圣的使命。他深爱着自己生活多年的社区,他关心着社区里的居民们。
  张殿斗,甸柳第三社区的一位退休工人。67岁的他,本可以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可是这位倔强的老人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到社区发挥余热。在这位老共产党员眼中,社区的工作,给他带来了一种神圣感,在这里,他可以服务群众,在这里,他可以帮助孤困,这是任何金钱都买不到的满足感。而他本人也在这种满足感中得到了精神的愉悦,人生得到了升华。

  本报记者 朱文龙 实习生 徐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