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要把学生关在学校里
2016年10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雨茂

  近三十年前,我读高中时住校,学习非常紧张,每两周回一次家。当时并没有封闭校园,课余时间我们还能到镇上逛一逛,每天晚饭后,有大约一小时的散步时间,去学校背后的山路转一转,是最好的休闲方式。一边走,一边看风景,一边摆龙门阵,书生意气的我们也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同学之间无话不谈,既放松了紧张的神经,又拉近了关系。
  可能是出于安全考虑,后来出现了半封闭式校园,学生上课时校园封闭,不得随便出入校园,无关人等被禁止入校,但午餐时段及下午放学后,校园是开放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完全封闭校园,学生学习、生活、娱乐都在学校进行,门卫24小时值班,严格限制进出,学生全天被圈在几十亩到几百亩不等的天地中,基本不与社会接触。高中学校把封闭化管理推行得尤其彻底,人性化的学校一周放一天假,严厉一些的两周放一天假,夸张的一个月放一天假。少得可怜的假期也不让人闲着,有海量的作业,有的学生还被家长逼着转场上补习班。
  因为不能携带手机,很多学生主要靠看报纸或者老师透露的一些信息了解外面的世界。有人会说,同学之间总有机会交流吧!问题是学生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极少闲暇时光,“卧谈会”被明令禁止,学校不欢迎学生进行学习之外的交流,说话多的学生会被警告甚至批评,因为影响了别人学习。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被塑造成了典型,学校管理者从不讳言成绩是学校的生命线,因为不出成绩,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没底气,不硬气。在应试制度下,教育管理者有上述思想不足为奇。没有人否定学习成绩的重要性,但如果只看重学习成绩,不顾及其他,一定不是称职的教育工作者,也不是称职的家长。
  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教育,有三点是不能回避的,那就是要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做什么人呢?做有爱心、守孝道、善感恩、能担当、敢负责的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律己严待人宽,要“慎独”。怎样生活呢?《易经》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心胸阔大,自立自强。如何学习呢?《论语》讲“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快乐是其不二法门,忌讳功利化的学习观。不能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当成名牌大学的敲门砖,当成挣大钱、娶美女(嫁豪门)的手段。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成为健康和谐的人,成为一个自主坚强、懂得感恩回馈、具备独立思考与判断力的公民。
  封闭式校园削弱甚至阻隔了家庭及社会教育的作用,一方面使亲情缺位,导致学生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十多年前,朋友的孩子考上了市里最好的高中,他只有13岁,比正常孩子提前两年,考进的还是分数最高的实验班。朋友为此很自豪,我也引以为榜样教育儿子向哥哥学习。不久就传来噩耗,那个孩子跳楼自杀了。公开的理由是他沉迷于游戏,成绩下降,受到老师批评,愤而自杀。这个理由有些牵强。学校实行封闭化管理,不具备经常打游戏的条件,每周只有一天休息,还有父母监督,只能利用回家及返校的时间打游戏,因游戏致使成绩下降的理由不充分,因此受到老师批评于是自杀也说不过去,我估计是因为心理出了问题。13岁的孩子正值青春叛逆期,情绪极不稳定,高中以前一直有父母陪伴,加之成绩好,一直是老师心中的宠儿,自然顺风顺水,现在突然进入一个封闭的校园,独自面对不熟悉的老师、同学,加上课程难度增加,成绩出现波动是正常的。此时如果有父母在旁或者朋友安慰,就有可能帮他渡过难关,但在一个封闭的新环境中,一切条件都不具备。青春期的孩子容易锁闭自己,不愿意与人交流,一旦受到外界刺激,一时想不开走上绝路是有可能的。从另一方面看,由于社会教育缺失,学生不了解社会,不懂得人际沟通与交流,一些人甚至不能适应社会。学校给学生设置了一个近似真空的环境,无关学习的信息被屏蔽,学生基本与社会绝缘。但学生不能永远与社会隔离,终究要走出校园。当他们完成高考走出围墙时,已经与社会脱节三年了,自然无法应对这个不纯洁的缺少老师和保安的世界。
  今年暑假,山东、广东连续发生三起涉及学生的网络诈骗,导致两名学生猝死、一名学生自杀,其中两名是高三毕业生,另一名是大一新生。假如他们有一些防范网络诈骗的常识,假如他们接到诈骗信息后及时与同学、朋友、老师沟通,假如他们给警方打个电话通报一下,或者直接向教育局、财政局及相关银行咨询,只需做到以上任一项,悲剧都可以避免,但他们什么也没有做,这难道不应该反思吗?
  三年前,侄女随父母到日本读书,现就读于一所高中。学校不封闭校园,既不提供住宿,也不提供午餐。侄女吃过早饭后,带上由父亲精心准备的便当,先骑自行车,再转公交去上学,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有两个多小时。虽然很辛苦,但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比在国内时融洽多了,不仅学习成绩没有下降,体育、艺术及社会适应能力诸方面都有提高,从娇滴滴的小姐变成了雷厉风行的大姑娘,去年暑假,她独自一人回国探亲,这在从前是很难想象的。
  (本文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