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像“吵架”为哪般
2016年10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天放
  国人的各类文化习俗中,一个饱受诟病的就是“说话声太大”,或说起话来像“吵架”,中国人说话声大,恐怕是包括中国人自己在内的多数人的共识吧?有个段子这样讲:俩中国人在唐人街说话,美国人听后以为打架了,赶紧报警。结果警察来了,其中一位国人对警察说:“对不起,我们在耳语!”
  国人说话历来声大,好像近些年说话声更大了,这就是在把习俗“发扬光大”吧?有人说是地缘造就了国人的大嗓门儿,如在农业文明空旷的田野、山林、草地、沙漠,老祖宗相互间的交谈只能大声说。还有信仰问题,说中国人是活在老天爷眼里,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不怕天打五雷轰,因而说话声大。也有人说是环境原因,如中国的环境嘈杂,不大声说话对方就听不见。还有人称国人是因为太过自信(或不自信)说话声大。也有人说是自古以来国人背书的传统使然,如国人在小学要背诵课文,上了中学和大学还要背诵,如今又加了英文,“喊”英语已成为一种时尚,高声喊叫一直伴随学生,直到毕业。还有人从语言的角度揣摩,如语法结构问题,汉语是主谓宾结构,人们相互间很容易插话、抢话。
  更有甚者称是“文革”遗风,主要是源于制度和社会因素。以前看到的都是游行、喊口号、批斗会、群众集会等,这种习惯很可能会传给下一代……国人历来讲究斗争,包括与天斗、与人斗、与大自然斗等,有权有势的人,大声说话以显示威风;升斗小民,说话大声为的是壮胆。而在一个征服者看来,对被征服者耍任何一套君子手段,都不如对其大声训斥和恐吓管用。
  如今,社会正朝着文明的方向走,恐怕谁都知道大声说话不是很文雅,也可视为一种“不文明行为”,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害处人尽皆知。可是,国人还是习惯于大声讲话,老毛病就是改不了,这与文明相悖。在国内,大声说话的人占多数,大家都感觉不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大。一出国,就立马发现自己的声音分贝要比老外高很多,这恐怕就是文化习俗传承的原因了。想破解它,就需要我们拿出一些智慧和勇气来。
  一些出过国的中国人回国后,经常反馈回一个信息:在外国尤其是较为文明的国度,公共场合里中国人讲话的声音特别刺耳,这与在人家那里经常性的“安静”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自己国家里的公共场所虽然讲话声也很大,也刺耳,但国人早就习以为常了,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去了国外,才似乎被放置在一个差异巨大的背景下,被特别地凸显出来。这可能与国人历来缺少隐私保护,没有对隐私保护的习惯有关。例如,打电话很少顾及别人,张家长李家短的大声说话习惯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在《我们怎样思维》中说,一个民族,如果其科学理性思维缺乏的时候,就只有靠经验思维来判断了。在一个不懂科学逻辑理性的民族中,如果要得到人们的认同与好评,特别是要引人注目,大声叫喊就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听话的人,不会从你的话语里找到逻辑的力量与科学的理性之光,他们只会注意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的外表特征,只会注意这个东西发出的声音有多么洪亮与滔滔不绝,有没有排山倒海之气……是啊,缺乏科学理性思维,不一直是我们的短板吗?
  也许有人不解,如今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国人,多数人讲话声也很大且常常如此,那么,同样受儒家文化影响很大的邻国百姓,为什么说话声就小呢?这恐怕还有法治和信仰在起作用。同样是面临公共领地,国人的羞耻感显得不足,对文明和道德的尺度把握有限,对法律的敬畏乏力。明知道是不文明的,却依旧不管不顾,这里就不是单纯靠文化习俗能解释的了。
  其实从古至今,国人一直倡导的温良恭俭让,本来就是谦谦君子风度,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风度缺失了,甚至成了被讨伐的对象。人们故意要学得粗俗些,说话声音大不会被人嘲笑,说话声小反而被轻视。当“大嗓门儿”受宠时,国民自然不会把声音的分贝降下来。虽然时过境迁,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不少民俗文化乃至前期社会制度的影响尚存,尤其是当解决问题的手段不是多靠法律而是多靠“谁的嗓门儿大”时,大家说话的声音自然不会小下来。这些顽疾绝不是靠喊几句口号就可以解决的。除了制度的演进、道德的提升和法治的增强,恐怕没有第二条路。
  (本文作者为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副教授、文化学者、自由撰稿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