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村就迷路的“斜庄”
2017年01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群星
  在济阳县老城东,约1.5公里处,从上游蜿蜒而来的黄河大堤在此急速拐弯,形成一个略有弧度的外圈。外圈中的大堤脚下,有一个六七百户人家的村落,叫“斜庄”,但也有人称为“邪庄”。
  村庄的由来,没有谁能说清,据说是明朝从河北枣强迁移过来的。祖辈们来到这里,发现这个地方背靠黄河大堤,挡风又挡沙,土肥水甜,看似一块风水宝地,于是就驻扎下来安家落户。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当时在盖房时,先祖们没有考虑南北走向的传统建筑风格,而是把房子盖成了面朝东南。这就使得它与周边的村落与众不同,也就出现了所谓“斜庄”的叫法。当然,如果站在黄河大堤上或从远处向村里观望,并不能一眼就看出村子是斜的,只有走进村里亲身感触,才会发现这个村庄果然“名副其实”:“斜”!且“斜”得一点也不玄乎。
  起先,这个村子不叫“斜庄”。因为村西头有五棵高高的大杨树,长得枝繁叶茂,所以当初村子取名为“五杨家”。
  可后来很多外村人到这村里来,看出了房屋走向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并且在村里走动时还容易迷路,分不清东南西北,于是就说村子是“斜”的。村里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信誓旦旦说村子不“斜”,并且还特别“正”。这样一来,外来人认为村里人都“认死理”,干脆就喊这个庄子叫“斜庄”。叫的人多了,“五杨家”这个名字反倒没有人喊了。
  再后来,村里人感觉“斜庄”不好听,自己又改名为“朝阳村”。因为家家户户都朝阳,一天到晚都能见到阳光。在别的地方,太阳照到房屋正面时,是中午十二点左右;而在朝阳村里,却是上午的九点半左右!村里的老人解释说,这是因为黄河大堤的走向形成的。
  附近的村庄都是在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属于标准的传统建筑风格。而“斜庄”紧邻的黄河大堤呈西南、东北走向,村里的房屋就依照大堤走向顺势盖成了面朝东南方向。其实用指南针来校正的话,“斜庄”的房屋是在南北走向的四十五度夹角上。所以,出太阳的日子,村民的四合院里,四面房屋都能依次享受到阳光的照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怪象。只是不解的是,远在几百年前的先祖,在没有“科学意识”的时空里,又是利用什么样的建筑原理,想出这么个主意来的呢?
  我表姑就在这个叫“朝阳村”的庄子里。小时候,奶奶常带我去串亲戚,进村容易,出村难。每次回家,都要亲戚领着才能走出庄子,不然的话,就是转上一个小时,也走不出去。有一年,我从姑家出发去县城,明明是骑自行车往南走了,等出村一看,却是朝西边去了……“斜庄”就像一个“迷宫”,不光房屋是斜的,连村里的街道和胡同也是斜的。
  说到迷路,不仅外村人来到这里会掉向,即便是嫁到村里的媳妇,过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还有摸不着方向感的。只有从小就在这村里长大的人才不会“迷路”。有户村头的人家,常有串村的小商贩跑到家门口来,请教出村的路线。听村里的老人讲过一个笑话:以前有俩小偷半夜里进村偷东西,大包小包拎了好几个,可准备出村时,却怎么也走不出去了。一个劲儿在胡同里转来转去。天明被早起的村民发现时,两个小偷已累得瘫倒在地上。此事被传开后,村里再也没发生过小偷小摸的事情。
  在今天看来,“斜庄”不失为一种错位的美丽。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评论及说法,“斜庄”并没有给村里人带来什么不便。尤其是近几年,村里经常会有一些外地来的游客,他们在参观该村的同时,可以免费体会一把“迷宫探险”的经历,何乐不为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