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名家经典也变身为“心灵鸡汤”
2017年02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袁跃兴
  《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冷眼看世界,热心过生活》《所有的幸福,均与尘世须臾不离》《在最美的风光里,与灵魂相伴》《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不忘此生优雅》《脚步不能达到的远方》……当你看到这些书名,你会认为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图书?
  初看起来,这些好像都是“心灵鸡汤”类的图书,其实,你可能想象不到,它们的作者分别是沈从文、鲁迅、林语堂、屠格涅夫、梁实秋、周作人、雨果。其中,《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是一本沈从文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边城》《萧萧》等代表作;《脚步不能达到的远方》,收录了雨果在科隆等地的游记见闻、著名的《克伦威尔》序以及在各种重大场合的讲话。
  如今,在图书出版市场,“心灵鸡汤”似乎成了一种流行趣味、文化趣味,甚至成了对待或解读名家名作的一种思维标准和判断方式。
  所谓“心灵鸡汤文”,首先是在微信上传播最广,《做到以下几点,改变你的一生》《学会这些,可以长命百岁》……这样的题目,就是微信“鸡汤文”的标配。“空气流动,风的路线一万种。人山人海,吹不来去年春风。”“云和海分居两地,人和人相聚别离。一个在夏天停步,另一个在秋天打探消息。一个就是喜欢,另一个觉得麻烦。总会经历心甘情愿,我知道你不怕难,只是别睡太晚……”则是“鸡汤”微博及“鸡汤”类畅销书中的热门句式。
  从网络上点击率很高的“10万+”热文,变身为实体出版的心灵鸡汤书,往往都是超级畅销书。比如女性传记图书中,《一个人的繁华,两个人的寂寞:张爱玲时光地图》《张幼仪:爱到绝境,灵魂才会逆袭》《我贪恋这泥沼里的温暖:萧红传》等,采用的大都是“鸡汤”风格的书名。
  出版社争先恐后出版“心灵鸡汤”类图书,本无可厚非,但是,现在市场上销售的一些此类图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模仿跟风出书,一本书红了,市场上就会迅速出现数十本同类书籍;二是短时间内拼凑出书,缺少对读者心理和情感的研究;三是缺乏真情实感;四是充满编造、刻板说教,不能揭示人的内在情感规律或者提供有事实依据和合乎逻辑的心灵判断;五是内容模式化、格式化,复制雷同现象严重。这些成了“心灵鸡汤”图书的通病,以致很多读者、书评家把市场上泛滥的心灵鸡汤书籍视为内容苍白、廉价、浅薄、矫情、浮夸、庸俗的“读物”,以致有一些读者在思想和情感上开始拒绝这类读物,质疑还有没有真正的“励志”文化。
  其实,对读者来说,对这个时代来说,我们不仅需要“心灵鸡汤”,更需要时代的“励志文化”,关键在于怎样从精神上、心灵上乃至灵魂上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助益。在思想、审美、格调和境界方面真正优秀的“心灵鸡汤”,是可以影响我们的价值体系、道德原则和精神信仰的构建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