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7年,小学生正在班级理发店里为彼此理发。。
◤ 清多尔衮颁发的剃发令,带有强制同化色彩,因而爆发了一场强硬的头发革命。
□吕允山
又是一年二月二,又是一年“龙抬头”。走亲访友,觥筹交错的一个月过去了,这个年也就算过完了。年前利利索索的头发这会儿也长长了,人们都会赶在“龙抬头”这天理个发,讨个好彩头。
四十多年了,年复一年的二月二,我总得忙活几天,小时候给同学、小伙伴们剃头,参加工作后,给同事、朋友们理发,几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为什么人们非得赶在二月二理发,这还得从正月不能理发的习俗说起。
汉族男儿自古就蓄发,是轻易不能剪掉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所以古时候“去发”的髡(读kun)刑,虽不在五刑之内,但也是一种刑罚。古时候只有奴隶才剪短发,所以髡刑虽然对人身没有伤害,却是对人心灵上的极大侮辱。尤其在古代,阶层分工明显,这种刑罚施予士人身上,更胜于杀掉他!三国时曹操策马误踏民田,违反了军纪,他要执法官为自己定罪,被执法官拒绝。曹操要举刀自尽,被众人劝住。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为《三国演义》作注的毛纶和毛宗岗父子看到这里大骂曹操真是奸雄:“好你个曹操,死刑你就这样给免了”,话虽在理儿,其实包含着对曹操的误解。
正月不理发还是出于养生的考虑,《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中就有这样一段话:“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披发缓形是应对春天的生发之气,逆之则伤肝,剃头无异于剃命啊。但是,整个春三月都不理发的话,人们又实在受不了长发的困扰,于是就有聪明的人想了一个办法,“只是在正月不理发”。在中国人的智慧里,对老祖宗的一些严苛的清规戒律总有变通应对之策,曹操的割发代刑是这样,所谓“正月不理发”也是这样。这也应了一个歇后语:“秃子头上栽羊毛——定发(法)不是发(法)。”
关于正月里不理发,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是史载清顺治二年六月,摄政王多尔衮颁布了剃发令,规定官、军、民一律剃发。并在北京的前门、地安门、东西四牌楼等主要的路口设立席棚,免费给来往的行人剃头。同年六月,多尔衮颁发了更为严厉的剃发令,明确提出:“留发不留头,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向逆命之寇,必责重罪。”这种强硬的头发革命遭到了民众,特别是江南民众的反对,有人认为将头发剃掉是对自己人格的莫大侮辱,他们宁死也不剃发,甚至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希望通过反抗的力量让满人有所收敛。然而,大清皇帝自然也没有因此软弱下来,随便找了个茬儿,就接连出现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剧。尤其是“嘉定三屠”,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因为一个剃发令而引发的战争,竟造成嘉定三次被屠城,死亡两万多军民。自此人们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的口号了,而是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明王朝的思念,意思就是“思旧”,后来不知怎的就讹传为“正月里剃头死舅舅”。所以年前催着你理发的那个人保准是你妈,借用当下时髦的一个句式——有一种头发长是你妈觉得你头发长。其背后的忌讳,不用我明说了吧。
还有一个阶段把理发打上政治的标签,那就是“文革”时期,以及“文革”后的几年里。那时候头发长一些,留个稍有个性的发型,什么爆炸头、大波浪、菊花顶,都属于“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被批判。记得最严厉的时期,每个车间都要派一个理发员在厂门口待命,车间领导负责检查,凡是不符合规定的,现场就要剪短,否则不能进厂上班。由于我有一手理发的技能,时不常地被车间领导抽到厂门口给时尚小哥剪头发,弄得许多年轻的同事见了我就翻白眼,当时真后悔学了这门手艺。
说起来我学理发比较早,大概十三四岁就学会了。整套理发工具就是一把双箭牌的推子、一把理发剪子,还有梳子、毛刷和一个白布围裙,全部家什儿都装在一只墨绿色木盒子里。
记得那时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是我这个小小理发匠最忙的时候,街上的半大孩子有自己找来的,或由爹妈拽着来找我理发,我这里免费服务还不用排队,小伙伴们一看有人理发,他就先跑出去玩一阵子再回来。就这样一天能推十来个头,当然了街坊邻居也不让我白忙活,顺便买个铅笔本子,饼干零食犒劳一下我这小理发匠。
那时街坊邻居的生活条件都不太好,孩子多经济负担重,生活开支能省则省,于是找我来理发的小小子们也很多。家长们也鼓励我说:“大胆干,理不好还理不孬吗,剪短了就行,实在不行就推成秃子。”有这话在,我就放开胆子拿街上的孩子们的脑袋练起了手艺,一个暑假下来,街上的这些半大小子都成了“一休哥”。经过十几个义务“头模”的演练,基本的理发要领掌握了,特别是练就了一手专理平头、圆头的好活。
打那时起一直到我们搬家离开老街,街上的小小子们没断了找我理发,特别是春节前的二十多天,以及二月二前后,几乎每天都要理上几个头。街坊们都夸我是个热心人,听着家长们的一声声“谢谢”和随手递来的一个本子几个糖块,心里美滋滋的。
刚参加工作时我少言寡语,是理发的技艺让我很快拉近了和同事们的感情。车间里有会理发的老职工,但是由于年龄较大了,大家都不好意思麻烦他们。我却不同,新进厂的学员,他们支使我是理所当然,我也乐得为大伙服务。通过理发拉近了距离,逐渐地都愿和我聊几句,也就慢慢地改变了我沉默寡言的尴尬境地。在几十年为他人热情服务的同时,我也获得了大家的帮助,在厂里调动过许多车间、处室,遇到的同事都是携手相助,绝少有人出难题。我想这就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作用吧。
人们都说“艺不压身”,学到手的理发手艺,随时都能派得上用场。前年我单位一个年近八十的老同事颤颤巍巍地过马路去理发,一番寒暄交谈后我主动承担了上门给他理发的义务。两年多了,如今老人已经病得出不了门,只要头发长了就打电话叫我,而我也乐得为他人做点什么。同事、同学、邻居之间相处不就图个有难同当,和谐互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