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老街巷之古棚街:
名流志士声名远扬 特色美食百年飘香
2017年03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杨淑君

  在古城楼西大街中段西口往北,有一条长约半里,宽约6米的小街,明清两朝,东昌府知府衙门位于此街北端路口北,大门正冲这条街,获名“府门前街”。街中部与十县胡同相交成丁字路口,路口稍南,原有一座古棚,南半条街又被称为“古棚街”。自民国初年,知府衙门改成东临道道尹公署,北半条街也成为“道署前街”。20世纪60年代开始,整条街便统称为古棚街了。
  “八A”支部部分成员合影。
  古棚古色古香
傅斯年老师故居于此

  古棚是一座古香古色的敞棚,始建年代难以考证,清末、民国时依然横跨街心,1946年春季拆毁。全木结构,下有石块铺地。雕梁画栋,檐角上翘。仅东西两面有墙壁,间距七八米,南北约3米宽,高约3米。东墙上半截壁洞中供奉关公。平日行人穿行其下,阴雨可驻足避雨。元宵节充作灯棚,张灯结彩,古朴的老街笼罩在热闹而祥和的气氛中。
  古棚向南路东第一家,是清末民初名塾师孙达臣故宅。他早年在家设私塾,民国初在东临道立模范小学任教员。著名学者、史学家傅斯年幼年时,初学于达臣先生私塾,后转学于文明街朱府。达臣先生对傅斯年循循善诱,从严要求,使他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先生喜撰对联,措辞工整,出语诙谐,如:“剥尽百姓地皮亦难救当今穷种,献出一朝天子定能使皆是富人。”他的孙子孙天一,博览群书,且会英、德多国语言,当年他也曾作长联,表达忧国爱国之心,人称“大有祖风”。
  孙家对门胡家,清朝时也是书香门第,在地方上卓有声誉的胡煜堂则以中医外科见长。他更喜读医籍,擅治各类痈疽,给贫苦人治病,分文不取。同治年间曾给山东巡抚丁宝祯医治毒疮,丁宝祯病愈后,亲笔写下“唯有仁心得仁术,不为良相作良医”的对联相赠。此联被其后人珍藏数十年。其外科秘方于其孙辈失传。其曾孙胡国典,曾任聊城县参议员、三民主义青年团聊城县分团二股(组织)股长。
  清末民初,古棚街路东有一位廪贡生马镇,是聊城县的著名书法家,当年与朱学笃、傅淦齐名。山陕会馆原有他手书的数块匾额,大殿墙壁上挂有他的长幅作品,颜体楷书,遒劲饱满。东关馆驿口路北“德生庆”大茶庄、民初成立的“聊城县警察所”的牌匾都出于其手。先生还是清宣统二年《聊城县志》的主要编纂者之一,任“分纂”,还出任过直隶无极县典史、候选县丞、广平县令等职。
老街美食飘香
两道名吃传承至今

  古棚街还有两家值得称道的地方名吃,一是“孟家包子”,二是“孙家八批”。清末以来,孟家人以经营包子为生计。孟家包子的制作特色,《聊城百科全书》记载道:“以面粉、带骨生猪肉为主料,小磨香油、葱、生姜、大料面、酱油、甜酱、冻子等为调料……熟后表面光滑柔软,不渗汤,汁多味美,食后回味悠长。”八批果子是东昌府传统名吃,因炸制成的果子分为八条,两端相连,为椭圆形,故得此名。孙庆和13岁承祖业,当时还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历经民国,直到解放后的1963年,一直从事这个行业。他炸制的八批果子颜色金黄,口感酥脆,落地碎不可拾。不仅附近居民百吃不厌,因为地近道署,道尹及各级官员都争相品食,致使孙家八批声名远扬。
  孟氏、孙氏皆为面点师,又称“白案”厨师。本街还有一位精于传统菜的“红案”厨师高东明擅长烹炸、熘炒,解放后先后受聘于企、事业单位的食堂,70年代应邀在迎宾旅馆餐厅主灶,技术有独特之处。其兄高东亮,也以勺工见长,尤其擅长甜菜制作,拔丝、琉璃的火候掌握严谨,成品色泽美观,口感酥脆。
  古棚街还出过一位聊城机械行业的技术名师李守业,1905年生于古棚街中段路西,少年时代学徒于聊城第一个兵工厂——东临造枪厂。聊城解放后,首任公安局长徐武负责创办聊城修械所,以维修战争中失修的兵器,特聘李守业担任所长。1955年受聘到德州工作。1966年在聊城筹建弹簧厂中,出谋献策,潜心研究。他曾制造聊城地方自产的第一个手铐。
光荣革命历史
六姐妹抗战扬美名

  古棚街还有光荣的革命历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居住于该街中段路西的刘文烈先生,在抗战爆发后,毅然带领全家迁入抗日根据地,担任鲁西北专署参议室参议,并将他的6个女儿都送到了革命队伍中。40年代打入聊城县警察所的中共党员李明曾置宅于古棚街,并居住5年。在城内工作的地下党员多次在他家秘密开会。本街居民李纯礼也是当时的地下革命者,于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成城关地下党组织——中共聊城“八A”支部,由他担任支部书记。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内部搜索情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古棚街北段路西的郑重,对孙中山特别尊崇,曾收集各国政要对孙先生的评价,赞赏孙先生的伟大。年轻时,追随国民革命,抗战时参加李明扬、李长江组建的“苏鲁皖边游击总队”抗日。郑重先后参加过上海会战、徐州会战和云台山战役、黄桥战役等。解放后,郑重因历史问题遭冲击。自20世纪80年代起,郑重开始热衷捐款。
  1952年,古棚街北端路东拆迁,马镇故宅拆除,原址设立山东省人民法院聊城分院,1955年改称山东省聊城地区中级人民法院,60年代迁至道署东街。
  古棚街的中部与十县胡同相交的丁字路口向北约20米处,原有一条往东通向文明街的小巷,叫做冤枉胡同。因其位于县衙后面,那些有理无钱进不了衙门的贫苦告状人,便来到这个小巷里,冲着县官居住的房子后墙连呼“冤枉”,于是得了这么个街名。久而久之,居民们嫌这个名字霉气,又转音为较为吉利的“鸳鸯胡同”了。新中国成立后这条小巷在聊城行署扩建时消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