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帅气的耿海洋(资料图)。
本报记者 刘潇 通讯员 田振振 马立伟
7月25日上午9点44分,宁津县5岁男孩耿海洋因病去世,父母决定在他生命的“终点”,将他的遗体和眼角膜无偿捐献出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快乐家庭突遭变故
2016年春节前,刚过4岁生日的耿海洋,突然喊着肚子疼。他的父亲耿明庆一开始并未在意,但随后的3个月里,儿子频繁说肚子疼,疼得厉害时蜷缩在床上直打滚,他在给儿子揉肚子时,竟然摸到一个硬块。
随后,耿明庆夫妇赶紧把儿子带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告知孩子可能得了很严重的病。
2016年3月份,耿海洋被确诊患上了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耿明庆从医生处得知,这在世界上属疑难病症,很难治愈,医生的话犹如晴天霹雳,把这个原本平静的家庭一下打入无望的深渊。
最终没能打败绝症
之后,耿海洋每天被病痛折磨,体重从40多斤暴瘦到不足20斤。耿明庆夫妇辗转各大医院寻医问药,专家们给出的诊断结果相同:孩子的病不可能治好。
耿明庆听到医生的答复后,仍不死心,整个人像着了魔一样,整宿整宿地查资料,联系各地权威的医院。“即使有十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会争取,看到他一天天瘦下去,肚子疼的打滚,心都碎了……”一年多以来,为了给儿子治病,耿明庆花去家中所有积蓄。
7月25日上午,耿明庆突然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说儿子呼吸急促,恐怕快不行了。他急匆匆赶到家中,看着躺在床上的儿子双眼紧闭,他抱着儿子不停地喊他的名字,但孩子始终没有睁开双眼,2分钟后,5岁的的耿海洋停止呼吸。
全家决定
捐献遗体和眼角膜
耿明庆说,前期,在医院陪伴孩子治疗期间,他看着身边许多患病的孩子与诸多家长无助的眼神,特别感同身受。于是,他和孩子母亲商量过,一旦孩子出现不测,希望把遗体和眼角膜捐献出去。
终于,妻子同意了耿明庆的提议,她认为,孩子的病已无法治愈,如果儿子的遗体可以用于医学研究,能让医生找出治疗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有效方法,研制出治疗这种疾病的有效药物,是最有价值的事,“孩子的眼角膜用在别人身上,我们会觉得他还活着。”
来生一定还要做父子
7月25日下午,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省遗体接收单位人员郑重地来到耿海洋病床前,深深鞠躬。在简朴的告别仪式后,他的遗体被送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据了解,耿海洋的眼角膜首先会被移植到其他病人身上,遗体则用于医学教学和科研。
耿明庆回忆,当耿海洋的遗体被抬出家门时,所有亲人都冲上前,要再看孩子最后一眼。他自己也是心如刀割,在心中默默地给孩子说:“海洋,来生我们再做父子。”
全市实现 遗体捐献16例
德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社会来说,遗体捐献对医疗卫生事业有极大的贡献,关乎人类的未来。”对个人来说,遗体捐献是对自身对社会乃至对自然科学的一种态度和价值观。近年来,德州市登记捐献的人数呈现上升的趋势。截至目前,德州市已实现遗体捐献16例,角膜捐献25例。
“遗体器官捐献需要当事人自愿,并且还需要直系亲属同意。”工作人员介绍,有捐献意愿的申请人可到县级以上红十字会领取《山东省遗体(角膜)捐献申请登记表》,由本人和直系亲属签字。申请人去世后,执行人可以打电话与当地红十字会联系。山东省红十字会会将角膜捐献的人员名单刻在山东福寿园遗体(器官、角膜)捐献纪念广场的纪念碑上。每年清明、寒衣节,捐献者家属可以去纪念碑前祭扫。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