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性骚扰别再捂盖子了
2018年01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北航教授性骚扰案终于给受害者一个交代:教育部撤销陈小武的“长江学者”称号,停发并追回已发放的奖金,责成学校解除与陈小武签订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任合同。
  事实上,在此之前,关于高校性骚扰事件举报不乏其数。但反观其他性骚扰涉事高校的处理结果,要么是顾左右而言他,要么是石沉大海。据统计,从2014年至2017年,媒体公开报道过的13起高校教师性骚扰事件中,有部分案件学校给出了处理结果,但还有三分之一最终成了“无后续”。
  高校不仅是学术的最高学府,更有如在道德上披着一袭华丽的袍子,如果道德华丽的袍子下长了虱子,就不要再想着捂盖子了,捂盖子只能捅出更大的篓子。
  北航教授性骚扰案无疑只是冰山一角,在这个沉重的盖子下,是更多的沉默者。据2017年3月某高校发布的《中国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遭遇性骚扰状况调查》显示,在中国的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中,有不少人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性骚扰。报告显示这些性骚扰的实施者中师长(学校领导、领导、辅导员)占到近10%,教师更容易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手中权力,暗示或者胁迫学生与其发生不正当关系,而多数被害人出于种种原因选择了忍耐。每发生100起性骚扰事件,只有不到4起的当事人会报告学校或者警察。
  为何沉默的羔羊只能在梦中呐喊?一是高校师生权力不对等,校园内部缺乏畅通的申诉渠道和处理机制。二是立法层面,校园性骚扰在罪名的认定上仍然存在空白,对“性骚扰”行为也缺乏清晰的判定依据。程序正义是实现实体正义的基础。是时候从法律和行业层面建立和完善反骚扰条例了。
  如果说,这场反性骚扰运动是一场由下而上掀起的风暴,那么,对那些已被曝光的高校性骚扰事件,受害者和公众更应该得到一个交代。这就不仅需要高校内部自我清洁机制的完善,更需要在法律层面对性骚扰案件,从申诉到判定惩戒有一系列可执行的完善细则,让长虱子的高校不敢也不能再捂盖子。(摘自《钱江晚报》,作者陈进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