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之交
2018年01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我老家一位年长的邻居,面容清癯,口碑很好。
  二十年前,我还在老家居住。父亲提到这位老邻居,每每都赞不绝口。再后来,我参加工作。为了弥补我人情世故上的欠缺,父亲就以这位邻家老人为教材,对我进行教育。我因此知道了关于那位长者的一些社交秘诀。
  我的这位本家祖父,非常喜欢表扬人。大家一起干农活的时候,他能把身边的人很自然地夸一遍:“你看ⅹⅹ的活儿干得多好。”“你看人家ⅹⅹ的锄头,锻打得锃亮耀眼。”“你看ⅹⅹ家的媳妇多么勤快,孝顺老人”……久而久之,他成了我们村最受欢迎的人。
  父亲对我说:出门在外,评价他人万不要忘记说一个“好”字。
  但,当我真正走上了社会,才发现这种“点赞术”并不那么有效。
  村人纯朴,对别人的赞美极少设防,多数时候很享受这种赞美。但是,在某些习惯于勾心斗角的群体内,“点赞术”并不是都能收获愉快的。
  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总是不吝于发表个人的观点。不幸的是,大部分都说不到点子上,且每次夸人都很难说到人家心里去。久而久之,也就懒得置喙了。
  夸人应该真诚,万不可指鹿为马、黑白颠倒。有人上厕所,见到领导也要当面奉承一番。“您亲自上厕所啊……”这样的话,说出口来就丢了身份;有人在酒桌上吃饭,赞美本单位的美女,“我们单位小ⅹ有闭月羞花之貌……”结果搞得同桌吃饭的女同胞都很不舒服。
  夸人还要有技巧。某人刚与别人打完嘴仗,你就夸他口才好,他不多想才怪。
  这样细细想来,活着可就太累了。出门在外,每天接触的人不下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如果整天处心积虑寻找别人的闪光点,自己的小日子还过不过?所以更多的时候,我选择埋头做自己的事情——既然口拙,就干脆闭嘴,避免出现“驴一鸣,虎大骇”那样的尴尬。
  自2000年始,网络社交款款而至。QQ、BBS、博客之后,是微博和微信。这十多年来,网络社交的一个特点是:圈子越来越小,话题日益鸡毛蒜皮化。刚刚开始兴起微信公众号的时候,铺天盖地都是鸡汤;再后来,都是在朋友圈卖东西和算命的。至于一些严肃的话题,经历了微博的口水和BBS的慷慨激昂之后,大家都觉得倦了,也麻木了和见怪不怪了。这几年来,很少有人再讨论严肃的话题,倒是微商们热情不减。我的一个哥们儿,为给儿子换一个价值十几块钱的小风扇,四处请求伙计们为他点“赞”,需八十八个才可以。我入乡随俗地赞了一个。
  后来,这种任务日渐增多。为友谊计,我便逢人点赞。直到有一天,有本地美女作家发了一条朋友圈,我充满激情地赞了一下。不料,惹来对方强烈抗议:“哥,这不是用来点赞的……”我睁开火眼金睛,用扫二维码付款的精神看了一遍,发现那是一个慈善募捐的公告。囊中羞涩的我为此默默地贡献了50大元。
  国人为人处世,讲究外圆内方。直白一些说,就是“我知道这件事我有自己的观点但我就是不说”,或者“我闭口不言但不等于我没有观点”。这,是彻头彻尾的滑头主义,是人人修炼成精的一片大好。
  读书也罢,做人也罢,总还是要真诚一些好。有真诚的观点碰撞,才有真正的客观标准。滑头主义并不符合当今社会的潮流,不知道读者诸君意下如何?
  读完这篇文字,还请各位默默地给我点个赞。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