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德基亮相央视纪录片
肯德基联合齐鲁晚报邀粉丝影院探寻30载时代好滋味
2018年01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肯德基活动现场粉丝合影。 本报记者 任磊磊 摄
     近日,一部名为《餐桌背后的中国》的纪录片在国家级媒体CCTV-9纪录频道播出,通过专业严谨,又不失趣味的视听语言向观众讲述了中国食品工业三十年来的变革,一经播出便成为各个平台的热门话题。
  而植根中国三十年的连锁餐饮品牌肯德基也通过纪录片向观众讲述了美味餐饮背后不为人知的革新故事。为了将那些发生在餐饮产业链各个环节里朴素却动人的故事呈现给更多的观众,肯德基联手齐鲁晚报邀请读者和KFC粉丝们一同参加“肯德基中国30年——寻味电影院”活动,诚邀大家一起跟着《餐桌背后的中国》品读中国食品工业变革。
  本报记者 任磊磊

  肯德基&齐鲁晚报共度30周年,影院探寻时代好味道
  1987年,在北京前门,中国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开业,同年齐鲁晚报在济南创刊。30年来,肯德基不断通过技术的革新,为每一位来到肯德基用餐的顾客提供安全、营养均衡、健康美味的优质产品。三十而立的齐鲁晚报一直在坚守和求变中为广大读者提供新鲜、好看、有态度的新闻的同时,也一同见证了肯德基的发展和变革。
  1月12日,由KFC粉丝、员工及齐鲁晚报忠实读者组成的百人观影团齐聚济南绿地中心济南成龙耀莱国际影城,共同踏上了“寻味美食之旅”。活动还邀请山东省烹饪协会副秘书长许长麟,齐鲁晚报编委、日新传媒首席产品官戴兵,肯德基区域经理薛刚等重量级餐饮界、媒体界大咖前来观影。大家因为对美食的热爱在这里相遇,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分享美食故事,一起见证中国美食工业三十年。
  纪录片共两集,上集讲述中国餐饮的变与不变,是一部节奏明快的都市美食记录,下集讲述创新与未来,带大家来到了山清水秀的乡间田野,实地聆听美食原材料的成长故事。为了迎合纪录片主题,活动现场用鲜花蔬果打造出“花样食材”展区,周边穿插肯德基产品吸睛无数,让大家深切地感受到了肯德基时刻玩转美食的态度。除此之外,肯德基还为每位观影的观众精心准备了“时光观影桶”,现场凭桶入场不用门票,手捧肯德基经典小食的超酷观影来袭!
  不忘初心,细数“30载时代好滋味”背后的人与事
  看完这部纪录片,山东省烹饪协会副秘书长许长麟先生感慨万千,他说这勾起了他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工作时,到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品尝炸鸡的一段记忆。他当时就惊讶于“这家餐厅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厨师,但是口味却把握得如此之好”的奥秘。如今透过影片看到,肯德基是通过科学手段、技术标准累积和严格的管控,实现“连锁餐饮庞大的客户需求”与“食物一致的品相味道”相协调。
  齐鲁晚报编委、日新传媒首席产品官戴兵说:“肯德基在坚守也在求变,味道和品质是坚守,但技术和顺应时代的变化则是改变。和肯德基同龄的《齐鲁晚报》,从报纸的平面形式,变为新媒体矩阵等多渠道平台发展,也都是在用严谨的态度去坚守和创新。”
  对于肯德基扎根中国三十年来的变与不变,作为济南区域经理的薛刚深有感触:从开展早餐业务到肯德基宅急送将美味送到家,从自助点餐到移动餐车及高铁外送,随着时代发展,肯德基的每一次革新总能跟随时代的变革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这是身为肯德基员工最为骄傲与自豪的事情。
  《餐桌背后的中国》帮我们揭开这些标准美味诞生的奥秘
  其实,诚如省烹协许秘书长所谈及的,正是肯德基这套极为著名又苛刻的标准让肯德基遍布中国1000多座城市,《餐桌背后的中国》帮我们揭开了这些标准美味诞生的奥秘,也解释了无数消费者拥趸肯德基的原因。“薯条的烹炸时间是2分45秒。鸡块在味粉中,需要滚7下按7下,保证表面全部被蘸料均匀包裹。”每天数目庞大的汉堡、鸡翅、薯条既要满足大的客流量,又兼顾每一份食物稳定的质量。想象中人头攒动的后厨并未出现,这一套标准烹饪流程由定时定量的烹饪工业化模式实现。为了让人们餐桌上的食物吃得更踏实,无数劳动者在食材的源头环节也付出着努力,而最新科技所造就的标准化种植与养殖体系,也让无数新农民与养殖业者告别了祖辈的小手工作坊时代,更让他们对未来有了许多的憧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