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唤醒”古老文物
2018年01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修复过程中每一步都要细心操作。
  一些细微的地方需要非常细心的处理。
  将文物上墙挣平。
  于艳龙(右)和同事一起讨论修复技术。
  文物修复师于艳龙修复的陶器。
  刚刚修复好的陶盘。
  于艳龙在查看已修复的陶器。
     文/图 本报记者 李岩松 孔令茹

  16日下午,在曲阜孔子博物馆文物修复部,文物修复师谭淡正在修复一张清代的吏部上行文档案。史料已经发黄,谭淡小心翼翼地将其平铺在工作台上,将卷曲的位置仔细整理好,对残缺位置进行补破处理。
  毛笔沾上浆水,覆盖在残损处,再选取与史料纸质相同的竹纸进行粘贴,宣纸去湿后就完成了一处残损的补破。每个流程的衔接在谭淡的巧手下如行云流水,专业而又娴熟。
  这是文物修复中字画类的小修项目,而对于更珍贵的字画文物,则需要进行大修,也就是专业术语中的揭裱。揭裱是将原来的裱件裁掉、覆褙纸揭去、针对字画的病害进行修复,最后重新装裱。像这样的字画修复工作,谭淡每天都在重复。外人看来枯燥乏味的工作,对他来说更像是一次次对文物修复手艺的考验。
  在孔子博物馆文物修复部,除了字画修复外,同步开展的还有青铜器、陶器等文物修复项目。文物修复师就是在不同的项目类别中,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和一颗匠心,最大限度还原文物本身。
  “这是东汉时期的陶壶,拿到手时全是碎片,经过清洗、碎片拼接、粘结、缺损补破等工序,才能修复完成。”文物修复师于艳龙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粘贴碎片时要自下而上,缺损处要先用特制的橡皮泥翻制,再用石膏进行补配。一个陶壶前前后后完成修复,要一周左右的时间。
  在他们的文物修复下,一件件汉代、西周时期的陶器仿佛被赋予了第二次生命,颇具历史感的裂痕和白色的石膏体组合在一起,为世人还原了一件又一件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文物修复师是在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用耐心重现古物光芒。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