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家训弘扬好家风,古稀老人七载纂家谱
徐以花:一个人的家谱
2018年01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通讯员 宁洁洁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一位古稀老人默默坚守七载,笔耕不辍传承好家风,用实际行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普通百姓家谱“住”进县档案馆
  岁末年初,一位古稀老人将两套厚厚的家谱《朱翰徐氏总谱》送到了莒县档案局(馆),一套捐给县档案局(馆),另一套希望由莒县档案局(馆)转交给日照市档案局(馆)。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档案局(馆)局长许传新拉着老人的手,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这位老人名叫徐以花,今年79岁,退休前系莒县卫生局党组成员、莒县人民医院工会主席,退休后担任莒县人民医院离退休第二党支部书记。这本家谱是他前后用了七年时间编纂的。
  “家谱是以姓氏为单位记载一个家庭的变迁,它不仅仅是一串简单的名字,更承载了一个家族的家风正气,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递。”县档案局(馆)副局长孙晓峰说,“家谱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它的记载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一定意义上可弥补正史和方志记载的不足,通过对家谱的收集,档案馆可以对其他档案起到补充和佐证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家族关系日益频繁,重修(续)家谱热潮逐渐兴起。2016年,县档案局(馆)把家谱作为一种家族档案和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向社会进行广泛征集。工作人员走村入户,宣传相关知识的同时收集家谱的线索和信息。目前,县档案局(馆)已收集到200余部家谱,涉及百余个家族。这些“家谱”由专人进行管理,并为家谱档案提供恒温恒湿专业保管条件,可有效保护家谱文化。
  谈起编纂这部家谱的初衷,徐以花说,他是朱翰徐氏纪家坪第六十代传人,2009年,他为碁山镇纪家坪徐氏祖茔立谱碑时,翻阅徐氏支谱及大朱翰徐氏族谱后,他发现其中或因名讳用字不妥,或因年代辈分顺序不整,又或因家族迁移等多处错误、遗漏。经本族人同意,徐以花开始汇总本支所有的谱本,详细对照,调整理顺,完成了纪家坪徐氏支谱,并带着这份较完整的族谱赴大朱翰,与徐氏长辈们交流。长辈们看完都非常满意,建议他汇总朱翰徐氏各支谱,编纂朱翰徐氏总谱。
  徐以花说,慎宗追远是中华民族以孝为本的美德,水有源,树有根。他现在已是古稀之年,对徐氏家族的历史也还算是多有了解,也可称之为承上启下的人,自己责无旁贷。他说,趁着自己还能跑得动,还能写的了,如果再不起草,以后也许就很难再有人愿意做这件事了,他心里急啊!
“家谱里有丰富的乡愁”
  12月3日一早,徐以花特意穿上了平时不常穿的衣服,站在镜子面前照了又照,从上到下仔细地整理着衣服,嘴里喃喃自语道:“老伴儿,我们的心愿终于完成了,你可以放心了!”
  “盛世修志,家兴续谱。”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传统。莒县碁山镇大朱翰村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在这里,即将举行一场简单而别有深意的朱翰徐氏圆谱暨立碑祭祖大典。这一天,在外的游子回归故地,齐聚一堂、祭祀先贤,体味着家庭温情。这一刻,在外闯荡的辛酸和疲惫得到消解。家谱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对一个家族而言,重修家谱是一件大事,也是人们寻找精神归宿的一种方式。家谱里有丰富的乡愁,修好家谱便能留住这份乡愁,让人们找到回家的路。
  圆谱仪式上,不仅向众人展示了最新修纂的《朱翰徐氏总谱》,还进行了赠谱、接谱、迎谱祭祖、捐款立碑等仪式。
  “家谱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文史资料,更是教育子孙后代、继承弘扬传统美德不可多得的通俗读物。追本溯源我认为这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徐以花所续写的《朱翰徐氏总谱》,出发点是从徐氏先贤七百年起源起步的,写家谱的过程也是整理朱翰徐氏历史的一部分。
  “一个古稀老人,执着地走东家串西家,寻找到他们在朱翰发展演变的过程,意义是非常大的。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他在搜集整理徐氏家谱的过程,在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我们觉得尤为珍贵,族谱的传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碁山镇许多村民感慨地说。
  “修谱就是修‘四苦全书’,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完成不了的。这些年,我几乎把精力全放在家谱上,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11点才睡,现在年轻人会的电脑、手机我这个年纪是学不会了,所以全部都是手稿,一个字一个字抄录。有的时候半夜想起来一句话,担心第二天忘了,便赶紧起床拿笔写下来。”说起这几年的修谱之路,徐以花感慨万千。
  几件散发着老家具木香的简单家具,干净整洁的沙发,客厅迎面墙上正中间挂着一张大大的全家福,旁边挂着几幅未经装裱的书法。这,就是徐以花的家,一套住了近二十年淡雅极简、洁净舒适的老房子。老式茶几上放着厚厚的有着蓝色线装封面、散发着墨香的《朱翰徐氏总谱》,这里面有着沉甸甸的历史和故事。
  《朱翰徐氏总谱》历时七年编纂整理资料,后经三次校对,最终于2017年编撰完成,分六卷,共计1026页,约450000字。家谱中记载了徐氏的起源、徐氏历代迁徙及人文过程过程、徐氏族徽和家训家教,涵盖了徐氏先贤700多年前从沂源洪沟迁居莒北朱翰繁衍生息、励精图治的内容等。家谱中有对祖先的缅怀与尊敬、对今人的教育和对后辈的勉励。此外,本次修谱在传承旧谱内容、形式的基础上做到了与时俱进,如增加了三辈见面、闺女入谱、女婿简介等内容。另外,徐以花还在家谱中注入很多新元素,例如水墨画、人物简介,村庄照片等等,这些在以往的旧的家谱中也都不曾有过。
“原来老徐悄悄干了这么件大事”
  刚开始孩子们并不十分支持,他们劝告老父亲,一大把年纪的人了,自己身体重要,好好在家安享晚年;另一方面,编家谱也要一笔不小的支出,就算编纂完成怎样付梓印刷?但是徐以花已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也要编家谱,他说:“我的身体我自己清楚,我可以向你们保证,我一定以我的身体健康为重。还有,我有退休金,我准备拿我的退休金来付梓印刷。”家人看着他这样坚决,便全力支持他。
  他的老伴跟这样的“倔老头儿”生活了一辈子了,对他太了解了,也决心陪伴他一起完成这件有意义的事。
  然而,修谱工作量之大不言而喻,徐以花的修谱之路走得格外艰辛。即便如此,他也一直没有放弃初衷。他不愿意给儿女添麻烦,经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县城里的家与纪家坪,47公里的路程徐以花骑着自行车不知道走了多少次,用当下时髦一点的话说,他不是在整理手稿,就是在去搜集资料的路上。
  后来,族里的徐有敬、徐厚芳二人被他的默默付出所感动,心甘情愿地做起了徐以花的“专职司机”,自愿加入到修纂家谱的行列中来。只要徐以花需要,他们便开着私家车载着徐以花,东奔西跑、从不计报酬。七年来,他们往来于三县两市十几个村庄,为家谱的编纂不畏严寒、酷暑,奔波千里。
  在他的带动下,老家里的亲人也开始帮忙搜集整理。为了让家族成员都能没有遗漏地编入家谱,无记录可查时,徐以花便一家家上门,根据前期登记的信息,挨家挨户核对信息,包括本人生辰,父亲母亲的信息,甚至精确到媳妇的状况。
  春来秋往,寒暑交替,4700多个日日夜夜,是什么让徐以花这样坚持?当然是一颗忠诚于党的滚烫的红心。
  李光英和徐以花属同一个离退休党支部,也是住在同一座家属楼上的邻居,当她听到徐以花用七年的时间修纂了一套家谱时,一脸吃惊地说:“难怪这几年没大见他呢,原来老徐悄默声地干了这么件大事。不过这像他干的事!他那人啊不管做啥事都特认真。”
  “新家谱不仅记录了朱翰徐氏族人的基本信息,还记录了我们徐氏的家风家训。现在,朱翰徐氏每个家堂都有一本家谱,大家看着家谱,了解先人的过去,传承着优良的家风,大家也因为同是一个祖先的后人亲切起来,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徐以花说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总谱完稿后,徐以花特意找了大朱翰五十九世徐厚广为《朱翰徐氏总谱》撰序。徐厚广,一个“80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目前在中国中车负责企宣。其第一本书籍《高铁风云录》,被业内视为“世界首部高铁发展史”,市场销量近十万册,一度引爆中国高铁创作热潮。“后生可畏,徐氏族中后人出了这么一位青年才俊,我们这些老人们甚感欣慰和自豪。”说这话时,徐以花满脸自豪。
  徐以花自编自写了一些用于家教的文字,贴在客厅墙上显眼的位置。“勤俭节约树大根深,战胜自我敌不敢侵,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干事创业造福百姓,红旗招展天下太平。”、“学知不足,业精于勤。”几个字、几句话,虽简单普通,但让人受益匪浅。何为家传?这,就是家传。
  在家谱中,徐以花还谈了他从医几十年来对于健康和长寿的新理念。他认为,一个人健康、一个家庭健康、一个家族健康、一个民族才健康,加之政府部门行为健康,才是国家的健康,健康是福,能造福人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