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富,中科院硕士土里刨金
胶州里岔镇里走出种植中药致富的文化人,想带动乡亲共同发展
2018年04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赵汉林的中药种植规模扩大了。
  每天下地,赵汉林尽显农家子弟本色。
   本报记者 刘震
  十年寒窗才走出农村,读完中科院硕士的赵汉林又不顾留在大城市、有好工作的诱惑,毅然回到村里跟土地打起了交道。他希望用他种一亩白芨三年净利润18万元的事实,带动更多的乡亲一起致富。

耕种三年,33岁中科院硕士土气十足
  4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胶州里岔镇良乡村,在村东头的一片大棚内,33岁的中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赵汉林正在给种植的白芨(中药)松土。由于常年种地的缘故,赵汉林看起来跟一般的农民没什么两样,皮肤黝黑、穿着也不太讲究,还稍微有点秃顶。“我看起来不像33岁,没办法,天天锄地,晒的!”赵汉林说。
  赵汉林是土生土长的良乡村人,家庭比较贫困,父亲已经去世,他和母亲一起生活。2004年,自小成绩出色的赵汉林成功考入大学。2009年又考取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继续攻读硕士并于2013毕业。“那时候我有很多选择,经过慎重考虑我最终决定回老家发展。”赵汉林说,当时有很多不错的公司找他签约,但是都被他拒绝,读本科时的导师也希望他继续读博士毕业之后可以回学校任教,但是也被他婉拒。

种了一亩药材,三年净赚18万
  在青岛西海岸一处药材种植基地实践了两年之后,2015年,赵汉林终于建起了自己的药材大棚。刚开始由于缺乏资金,他只是在自家的口粮田中种植了一亩多的白芨。2017年底,第一茬白芨收获,总共卖了24万元,去除前期建设大棚和育苗等成本,纯利润达到18万元。“纯利润虽然不多,但是却给了我信心。”赵汉林说,同样是一亩地,普通农民种植粮食一年下来的纯利润也就2000元上下,而他种药材每年的利润可达到6万元,虽然有近几年中药价格水涨船高的因素,但是即便药价恢复正常价格利润依旧十分可观。
  从地里挖掘了第一桶金之后,赵汉林扩大了种植规模和品种。目前他已经把自家7亩多口粮田全部改造成了药田,种植了半夏、射干、桔梗和丹参等中药,计划大干一场。赵汉林说,他在中科院学到的知识可以学以致用,他种植的中药不含农药残留,全部用菌类除虫,而且由于肥料使用得当,对土地的伤害非常小,可以连年收获。

屏蔽风言风语,一心只想做点事儿
  中科院硕士研究生回家种地,这件事听起来似乎有点匪夷所思,可想而知赵汉林承受了太多的压力。“不要说邻居了,我妈都不理解。”赵汉林说,当时村里就有很多“上学再好有啥用,还不是回家种地”之类的闲言碎语,但是赵汉林将这些话统统屏蔽,一心只扑在草药上。一台笔记本电脑、三间简陋的农村老宅和一把锄头就是他三年生活的全部。
  由于家庭贫困,为了读书,赵汉林欠下了不少债务,想要创业也十分艰难,银行不放贷、亲戚不借钱,无奈之下赵汉林向同学求助,借了13万元。如今同学的债务虽然已经还清,但是扩大种植规模又欠下了新的债务。“欠债我不担心,因为我知道能赚回来。”面对困难,赵汉林十分乐观。
  在看到了效益之后,村里人也改变了对这个他们曾经冷言相对的年轻人的看法,开始主动向他讨教中药的种植方法。赵汉林说,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有很多人帮他,他也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他,让他能够顺利地完成梦想,那就是从农村中来,回到农村中去,脚踏实地,为自己也为家乡父老做点事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