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有心长作济南人
2018年07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平生鱼鸟最相亲,梦寐烟霞卜四邻。羡杀济南山水好,几时真作卷中人。”这首诗的作者,是金元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元好问,他是如此羡慕济南的好山水,以至于“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诗里诗外都流露出对济南的热爱。
  元好问曾先后数次来过济南,每次都不遗余力地写下赞美济南山水的诗篇,有些诗句已成了宣传介绍济南的金字招牌,元好问俨然成了济南的最佳代言人。济南给了元好问怎样的印象,让他有心要做一名济南人呢?
  元好问第一次与济南结缘,是在他幼年时期。元好问的叔父膝下无子,于是在他出生七个月后,便过继给了叔父元格。1194年,元格调任山东掖县,四岁的元好问随叔父赴任时经过济南,但那时对年幼的元好问来说,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只记得济南城府很大。后来,听人谈及济南风物之美,以没能一游成为他的人生憾事。对于这一往事,元好问始终耿耿于怀,四十二年后,他终于得偿所愿,游历了济南,兴致勃勃地写下了自己的欣喜之情:“儿时曾过济南城,暗算存亡只自惊。四十二年弹指过,只疑行处是前生。”
  想不到,济南的成行还要拜亡国之臣的囚犯身份所赐。1233年,金朝灭亡,作为亡国之臣的元好问一家被蒙古兵俘获,押往山东聊城看管。元好问在辗转聊城和冠县羁押软禁期间,幸被爱才惜才的冠县县令赵天锡救出,安置其在冠县安家,行动自由。1235年,元好问接受在济南为官的好友李辅之邀请,从冠县经齐河过黄河来到济南,距上次年幼经过济南已是四十二年之后了。在济南,元好问一待就是二十多天,在李辅之的陪同下,游遍了济南的山山水水,并写下了大量吟咏济南山水风物的诗文。据统计,在此期间,他共写诗文近二十首,《济南杂诗十首》及《济南行记》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从《济南杂诗十首》中可以看到,元好问游历济南之广,西到匡山,东到华山、绣江,济南的山水名胜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显然,篇幅短小的诗作还不能完全表达他的心情,便又根据他二十多天的经历写了《济南行记》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详细叙述了济南之行的缘起和游历济南的过程。
  元好问刚开始到了齐河,在那里约了好友杜仲梁一起来济。到济南后,好友李辅之与同官权国器在历下亭摆酒为其接风洗尘。元好问描述了历下亭周边的风光:历下亭在一座府宅的后面,旁边还有环波亭、鹊山亭等亭台轩榭,水西亭之下便是大明湖,其源出舜井,其大占城府三分之一,秋荷方盛,红绿如绣……完全是一派江南风光!然而,元好问也看到,经过几十年的战乱,大明湖周边的建筑大多坍塌损毁,只剩一堆瓦砾,要是没有毁坏,没有哪里能比得上这里的楼观,此情此景让作者大发感慨。
  作者站在北渚亭上,可以见到济南西北方向有五座孤立的山峰,有匡山、粟山、药山、鹊山和华山。也许是作者站得不够高,并没有看到历史上“齐烟九点”的盛景。那时赵孟頫还没有出生,但在元好问的笔下,《鹊华秋色》美景的雏形已徐徐展开了画卷。元好问在赞叹李白“兹山何俊秀,绿翠如芙蓉”的写照诗时,对华山“弥漫无际,遥望此山,如在水中”的景致,也认为是历下城绝胜处。
  元好问更钟情济南的泉与湖,曾数次寻访趵突泉。他在《济南行记》中写道:“此游至爆流者六、七,宿灵泉庵者三,泛大明湖者再。”只不过元好问那时看到的趵突泉“漫流为草木所壅,深及寻丈,故泉出水面才二三寸而已”,不像之前能上涌高达三尺;而为了一睹金线泉“纹若丝线”的奇观,元好问竟在泉边的灵泉庵内留宿三四日,然而到最后也没有如愿;那时的杜康泉已湮没不见;珍珠泉也已为张舍人园亭……
  元好问对大明湖也情有独钟,曾多次泛舟大明湖,并写下很多有关大明湖的诗作。其中就有一首《泛舟大明湖》,其中一句“大明湖上一杯酒,昨日绣江眉睫间”,将大明湖的景和绣江的景融为一体。大明湖的美景让元好问流连忘返,为了能经常泛舟大明湖,元好问便希望自己能成为济南人:“看山看水自由身,著处题诗发兴新。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
  济南的湖光山色就这样给元好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多年后他还希望重游济南、泛舟大明湖:“何时北渚亭边月,狼藉秋香拂画船。”即使不能“日日扁舟藕花里”,就是坐在泉边,捧上一杯泉水泡茶,慢悠悠地品着,度过半日时光,也是幸福满满,足可以慰平生了。元好问在《舜泉,效远祖道州府君体》诗中写的“便为泉上叟,抔饮终残年”,就表达了这样的愿望!
  在济南游历二十多天,就在元好问即将离开济南时,他也不忘再次泛舟大明湖,可惜好友杜仲梁因故没能前来,只好带着遗憾离开济南,经齐河返回了冠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