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人到军嫂,刘琴独挑重担支持丈夫工作
能扛的咬牙硬扛,不让丈夫分心
2018年08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琴获评为山东省十佳好军嫂。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褚思雨 记者 张清直 通讯员 朱仰民 张印东

  “花木兰”进军营
圆了红色家庭梦

  刘琴出生于军人世家,爷爷和父亲都是军人。这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让她也对军人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父亲1964年入伍,但因身体原因不得不退伍,带病回乡,这是他心底一直以来的遗憾。”刘琴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心里明白父亲的遗憾,同时也心疼父母因为舍不得子女入军营而闭口不谈。1990年,已经在潍坊工作的她赶上了征兵。“立马就报名了,一点都没犹豫。”
  “父亲知道我参军后,立马就订了汽车票,从诸城赶到了胶东我所在的部队。”刘琴说,父亲坐车来胶东的路上,什么烦恼、疼痛都觉不到了,“一路泪花一路歌”,是唱着军歌到部队来的。“在部队一见到我,父亲抓着我的手激动地说,家里终于出了个花木兰!”
  1993年,接到组织命令,刘琴前往潍坊安丘某部采访,遇见了她的爱人黄伟。“当时去采访他,是因为他代表集团军参加‘四会’教练员大比武,表现非常突出。”刘琴说,黄伟训练准备期间,家里发来三次电报,告知母亲病重。“在比武大会上取得了好成绩,同时也迎来家里发的第三封电报:母病故,速归。等他回到家,母亲已经下葬了。”刘琴说,自古以来忠孝两难全,正是因为军人的特殊性,丈夫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
  “后来,我将他的事迹编成了剧本,搬上了舞台。”刘琴说,也正是因为这次见面,刘琴与黄伟开始互通书信,四年足足150封信,直到现在还整整齐齐锁在柜子里珍藏。
忍住泪、咬着牙
独自挑起家庭重担

  2009年底,按照组织安排,刘琴转业到济宁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每个当过兵的人都对部队有着深厚的感情,军装就像自己的皮肤一样难以割舍。”从军20年,刘琴满是眷恋,直到现在军装还挂在衣柜,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
  “作为一名老兵,正是因为熟悉和热爱部队,所以我对丈夫的工作也有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从军人到军嫂,刘琴把对部队的深厚感情和无限眷恋,转化为对丈夫工作的全力支持,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近几年,他先后在军分区机关、兖州、邹城、汶上、泗水人武部任职,因为部队的工作性质,我们俩聚少离多。”刘琴说,夫妻俩结婚21年,算下来真正在一起的时间,还不足8年。
  2012年,刘琴母亲摔伤,导致左侧半月板破裂,带着母亲求医问药,没有让丈夫陪伴;2014年,刘琴父亲在街上被车辆撞伤,导致腿胯浮肿、淤血成片,也没有让丈夫分心,自己跑前跑后照顾半个多月。2014年,刘琴女儿淋巴发炎,发起高烧,刘琴接了女儿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已经发炎化脓,必须住院。“妈妈是战士,妈妈是军人,相信妈妈会让你好起来的。”刘琴一遍遍给女儿加油打气,缓解女儿的紧张与恐惧。前后住院十多天,刘琴硬是咬牙撑着没有通知部队里的丈夫。
  “我觉得我能扛的,我就咬牙硬撑,不能让丈夫因为家事分了心。身为军嫂,我就有责任、有义务支持丈夫在部队安心工作。”近几年,由于过度操劳,刘琴几次肾炎复发,腰椎也出现病变。为了不耽误工作,刘琴白天上班、晚上打针,凌晨12点打完针,走在寂静无人的道路上,好几次刘琴忍不住落泪。即便是孤独无助、难过流泪的时候,刘琴一次都没想过要向丈夫求助。
  “我是军人出身,我更懂得军人职业的艰辛与不易,更懂得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因此,从军人到军嫂,我要给予丈夫更多的理解,让他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刘琴说。
  刘琴除了山东省“十佳好军嫂”的称谓外,还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泗水县人武部部长黄伟的妻子,另一个是拥有20年军旅生涯的转业干部。1990年入伍,1992年入党,在部队7次荣立三等功。2009年转业后,她把对部队的深厚感情和无限眷恋,转化为对丈夫工作的全力支持和帮助,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