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越太平洋的视野看世界
2015年09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中国的新思路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携手走出一条大国之间和谐相处、良性竞争、合作共赢的新型道路。作为大国国民,中国民众应该以更自信的姿态看美国和世界,理解和包容彼此的不一样。

  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9月22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此次访问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美关系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背景下进行的,国际舆论对此高度关注。专家预判,双方可能会在两军关系、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取得进展。抛开这些具体问题不谈,习近平访美不仅有助于美国民众了解中国,也有助于中国民众以更广阔的视野看世界。
  中美建交已经36年,其间两国关系有过亲疏冷热的波动。几番风雨之后,中国民众现在对美国的心态颇为复杂,已经不能简单地以爱或恨来概括。我们都知道,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并且极具创新精神,非常值得学习。同时,很多人也看到了两国之间在多个领域存在摩擦,美国政要不时对中国出言不逊,也让中国民众感到很不舒服。越是此时,越是需要中国民众理性地看待中美关系,看清对话与合作才是中美关系的主流,过于情绪化的表达反而有可能遮蔽我们的视野,致使在大方向上出现偏差。
  中美两国同为世界大国,但是在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上有巨大差异,出现分歧和摩擦也不奇怪,问题是如何避免矛盾激化。中国的新思路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携手走出一条大国之间和谐相处、良性竞争、合作共赢的新型道路。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两国民众的理性和成熟的交流。在中国民众这边,应当以更广阔的视野看美国世界,避免被问题牵着鼻子走。和平崛起的中国在事实上改变了世界格局,也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外部阻力,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的影子,但是这不应成为中国民众“逢美必反”的理由,因为两国不仅有竞争和摩擦,还有更多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比如全球气候问题、恐怖主义等,必须求同存异,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近两年,中美高层互动频繁,但是民间互信还需要继续提升。在国内,一些极端的情绪化表达在网络上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一些人以简单的二元对立看国际关系,非友即敌,非敌即友。这其实也是网络舆论民粹化的一个具体表现。互联网的普及本来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但是也有一些人反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提到美国就只会想到“境外敌对势力”,恨不能灭之而后快。这样的言论固然不是主流,却凸显了一种很不成熟的心态,也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很多专家已经预言,不久的将来中国会在经济规模上超越美国。大国的崛起似乎已经清晰可见,但是社会层面与之匹配的“大国国民心态”好像还没有真正成熟。作为大国国民,中国民众应该以更自信的姿态看美国和世界,理解和包容彼此的不一样。习近平主席在2012年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其实,中国民众也当有这样的襟怀,以此向世界证明中国不只是崛起中的经济大国,还有着日趋成熟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