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惊堂木金戈铁马纵横捭阖一把大折扇古今往来喜怒哀乐
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11日去世
2018年09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侠义情仇多少事,再无先生解下回。11日下午3:30,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4岁。演艺界和观众、网友们纷纷发文表达哀思与缅怀之情。据悉,单田芳先生的告别仪式将于9月15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单田芳出身于曲艺世家,从艺近60年录制、播出100余部共计1.5万余集新老评书作品,代表作有《三侠五义》《隋唐演义》《白眉大侠》《封神演义》《乱世枭雄》等,整理编著几十部种传统评书文字书稿,是当今评书界最有名望的艺术家之一。2012年,单田芳获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终身成就奖。他那略带沙哑、极富个性的声音,通过电台、电视台陪伴了几代中国人,被人称为“永不消逝的电波”。如果他的评书每天播一回的话,可以播30年;把他讲过的评书列在一起,从《封神榜》到当前热门的改革题材,完全可以构成一部中国历史评书演义。
  凡有井水处
皆听单田芳

  单田芳的人生经历充满坎坷,1934年出生于一个曲艺世家,外祖父王福义是最早闯关东的民间艺人,母亲唱大鼓,父亲是弦师。但单田芳年轻时并没有想过去说评书。“虽然我出生于曲艺世家,亲戚都做这个,但我却喜欢学工科和医学。”
  1953年,单田芳考上了东北工学院,开学刚一个星期他就生了场大病,加上家庭遭遇变故,他不得不退学。但冥冥中似乎早有安排,1955年单田芳进了鞍山曲艺团,开始说起了评书。“文革”期间,《地道战》《地雷战》《野火春风斗古城》,当时流行的小说单田芳跑到书店买来看完背会就开始说,那段时间他说了33部新书。改革开放后,评书迎来第二个复兴期。1978年,单田芳录制了他最为脍炙人口的长篇评书《隋唐演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广播电台里“永不消逝的电波”。《三侠五义》《白眉大侠》《三侠剑》《童林传》《隋唐演义》《乱世枭雄》《水浒外传》……他的评书火了几十年,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有人因此称,“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书听起来有趣,但作为说书人,要说好评书并非那么轻松。评书讲的是伦理道德,是故事也是人生经验。几十年来,单田芳把他的经历也融入评书里去了。“人的一生是非常难的。我总结了一句话:人生在世难难难,苦辣酸甜麻涩咸,起早贪黑为张嘴,争名夺利不停闲。”话音落处,仿佛又听到那句熟悉的“要知详情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退休以后,为了推广传承评书艺术,单田芳从鞍山到北京做起了“北漂”。1993年,他应电视台之邀录了《七杰小五义》,1994年又录了《百年风云》,此后央视《曲苑杂坛》请他录了400集《薛家将》,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我是两条腿走路,电台、电视一起上。”2007年1月,单田芳宣布收山。2011年,出版了自传《言归正传》。
生活丰富思想前卫
年逾八旬“微博控”

  单田芳独爱花茶。有一次去南昌录评书,他把自己带的花茶喝完后,为了买新花茶甚至在录节目之前“消失”了。
  他对吃也格外“讲究”,虽不会做饭,却一点不影响他在家里“指点江山”。他爱吃门口小吃街的东西,切糕必须是大师傅新做的。因为“吃”,他和夜市卖火烧的老者成为了好朋友。每晚11点多老者必挑着担子来到其住处,“火烧……夹肉来”,这声音一出来,单田芳马上就会出来迎候。
  单田芳年逾八旬,但思想前卫,年轻人会的,他都会,上网、网购、看韩剧。2010年他开通了微博,借势新媒体的影响力传播评书艺术,目前粉丝数超过100万,这对一个从事传统表演艺术、年过八旬的老人而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单田芳的电脑水平非常一般,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大龄“微博控”。他的微博文章主题丰富,但更多的时候,他会和热心网友交流评书,评书中角色的设置,点评后辈的评书作品。
  单田芳最喜欢的明星是迈克尔·杰克逊,“他很了不起,歌唱得好,舞蹈动作也特别娴熟。此外,卓别林,还有中国一些影星,我也喜欢。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多看别人强于你的地方,才会进步。”
推广评书得动脑研究
评书艺术需理论升华

  单田芳家里经常宾客盈门,其中不少是来拜师学艺的。2009年,单田芳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书的传承人。2010年,他举行了两次拜师会,共收了27个弟子。“既然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那我就得责无旁贷地把这门艺术传下去。再不收几个弟子,传承下去,就没有时间了。”单田芳说。
  “这门艺术看似简单实际上很难,必须根据亲身体会一点点传授,学生再去实践、摸索,很复杂的一个过程。从表演形式上来看,评书就是一个人,没有灯光、布景、道具,只靠一张嘴去说,很难把千千万万人给说住。说不出两下子,笼不住人,等于白干。”
  有人认为,单田芳这代人后就没有评书代表人物了。对此,他说:“我觉得没那么严重,现在有一批中年人、年轻人都不错,完全能接任。因为我们经常上电视,经常出现在镜头前,大家就认为只有我们几个,实质上后面有不少人。”
  谈起中国评书缺少理论基础,单田芳说:“评书市场虽小,关键是我们行内人应该不甘落后,让广大听众了解、爱惜评书,这就要靠我们动脑研究,评书如何跟上时代,挖掘更多老百姓喜欢的东西。现在,人们的知识水平普遍提高了,你说得不对,离题太远了,大家会笑话。评书界应该找理论家继续升华评书,人家讲讲骨头里的、灵魂里的东西,有根的艺术才会更精彩。”   本报综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