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永远的说书人真正的说书家
2018年09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单田芳独特的嗓音陪伴了几代听众,他的语言魅力打通了地域、文化、年龄的界限,据说现在每天还有1亿多人在听他说评书。在曲艺理论家孙立生看来,专注于评书的单田芳是一位“永远的说书人”。

  本报记者 倪自放    

粉丝数量惊人
是平民说书家

  9月6日,单田芳生前的最后全家福通过个人微博曝光,彼时的单田芳仍神采奕奕。知情人透露,单田芳今年以来一直患病住院。
  2012年,单田芳获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终身成就奖,同年,中华曲艺学会副会长、曲艺理论家孙立生获牡丹奖理论奖。孙立生说:“在我看来,单田芳是永远的说书人和真正的说书家,也是一个平民说书家,除了说书,很少在别的相关活动上见到他,他始终在说书的路上,他对曲艺的专注力,是业界的楷模。”
  孙立生说,单田芳评书拥有的粉丝数量非常惊人,“业界有一个戏称,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这个说法不夸张。根据我的了解,凡有出租车处,皆听单田芳,单田芳评书在出租车上的普及率太高了,这是听众的呼声。”
  著名表演艺术家薛中锐从专业的角度说自己非常欣赏单田芳,“我上世纪60年代播现代小说《大刀记》《渔岛怒潮》受到欢迎,单田芳稍晚一些播传统评书,让观众感觉很新鲜,他的声音有点沙哑,但节奏掌握得很好,听众很广泛。”
拉呱式评书
回归曲艺本质

  在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戏剧曲艺类非遗研究所主任郭学东看来,单田芳评书之所以拥有数量惊人的听众,在于他说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评书,这回归了曲艺的本质,“单田芳的评书,不管是《白眉大侠》还是《乱世枭雄》,都不是那种表演式的,没有一惊一乍的夸张痕迹,而是拉呱式的讲述,通过调动观众的想象力,让观众进入评书讲述的故事和情境,这是说书最该有的状态。”
  郭学东说,单田芳说传统意义上的评书,并不是说他只说传统题材的评书,“单田芳评书的题材非常广泛,既有历史题材的,也有现当代题材的,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他说过《地道战》《地雷战》。”
  孙立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评书重在‘评’上,做有思想的评论,同时还要刻画人物,而不仅仅是讲故事,在这一点上,单田芳是成功典范,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边述边评,许多‘评’都道尽世态炎凉与人生道理,堪称故事的点睛之笔。”
  单田芳之前在接受采访时承认,自己平时特别注意国内外的新闻,这对自己的评论很有益处,“我说书随时都可以把一些最新的东西加进去。这样,虽然说的是老书,但是老瓶装的是新酒。观众听着不觉得陈旧,就有生命力。”
  郭学东则表示,单田芳说的虽然是貌似老旧的曲艺,但在内容上不断创新,包装形式上也不落伍,“单田芳的作品是较早以电子读物形式存在的,比如MP3,曲艺界不少人接触新鲜事物比较迟钝,在这方面单田芳一点不落伍,这也是他的作品拥有众多观众的原因之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