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母亲
2018年09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桂娟
  母亲出生于大明湖畔,是家中的老大,从小就要帮着操持家务并照顾四个弟弟妹妹。早上5点多,她便起床到护城河挑水,把家里的两大水缸打满,忙完家务活,抓个馍就去上学了。儿时家贫,勤劳的母亲立志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第一年高考正赶上我小舅舅出生,母亲咬牙坚持复读一年考上大学,这其中的压力和困难可想而知。母亲完成大学学业靠的是助学金,即便如此,她仍省吃俭用,从微薄的助学金里抠出一些寄回家。贫寒没有压垮母亲,她爱好广泛,唱歌、打篮球……母亲身高不足一米六,她能代表系里打篮球,该是怎样的风采啊!
  大学毕业后,母亲和父亲一起响应国家支援边疆的号召去了黑龙江,一干就是十年多。我和姐姐都出生在寒冷的北疆。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一家才回到山东。由于父母亲都是家中的老大,也是兄弟姊妹中唯一吃公粮的。那些年父母亲每月的工资发下来都要分成几份,有寄给姥姥姥爷的、寄给老家叔叔的、寄给北京姨奶的,剩下的才是我们一家四口用的。母亲像是掌握了魔法一样,总能用不多的生活费把我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她自己学裁衣,给我和姐姐理发,自己种菜园、养鸡。她还做得一手好菜,常有单身同事跟着爸爸到我们家打牙祭。母亲总是热情地张罗出一桌香喷喷的美食。
  母亲虽然学的不是师范,但从大学毕业起就当了老师,她也深深热爱着这份职业。母亲的口才好,同样的课,经过母亲的讲解,学生们会听得更明白,懂得更透彻。母亲发自真心地体贴关心学生,毕业多年后她的学生们依然记得“谢老师慈母般的笑容”。
  半生辛劳的母亲,不幸在39岁那年查出了癌症。母亲没有被病魔打倒,在济南手术后,又去北京化疗。也是在那一年,母亲被评为山东省第一届省级优秀教师。化疗的副作用特别大,母亲却顽强忍了下来。济南北京两地奔波,没有拖垮病中的母亲。她的坚韧让医院的护士都心生敬佩。护士告诉母亲:有的人连一个疗程都坚持不下来,你却坚持做了四个疗程。母亲却说:“我的两个孩子还小,我必须坚持!”
  病愈后的母亲身体大不如前,但她依然爱笑,爱唱,家中看不出丝毫的压抑。她像从前一样给我们洗衣做饭,操持家务。57岁时,母亲又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二次大手术,在ICU病房待了十余天。
  这之后的母亲成了名副其实的药罐子。她有个小本,上面详细记录着自己吃的每种药的名称、药性、时间和注意事项等。她在饮食上也增加了许多禁忌,她都默默记了下来。那时我已留在北京工作,给她打电话时她总是说自己很好。我们回家时,母亲就坐在凳子上炒菜、弓着背整理房间。母亲说她一辈子不愿麻烦别人,干点活她心里高兴。尽管体力不支,可医院组织的病友活动只要医生打电话,她都不推辞。她说医院大夫不容易,这些年对她这么好,她愿意出点力。母亲对生活的热情依旧。气力不足唱不了歌,母亲就改成听歌,一些流行歌曲母亲甚至比我和姐姐还要了解。不能运动了,母亲就改成看比赛,电视上的乒乓球、排球,再到后来的篮球、足球,母亲都能说出个一二。微信出来后,70岁的母亲戴着老花镜学拼音输入、学发朋友圈,这样强大的学习能力连她的两个外孙都佩服不已!
  就在我们认为母亲会这样晃晃荡荡地安享晚年时,癌症病魔再一次击中了母亲。我们慨叹命运的不公,母亲却说,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不易,如果她的不幸能换来我们的幸福,那她也心甘情愿了。母亲把琼瑶那封关于生死的信转发给我和姐姐,告诉我们这也是她的心声,生如火花般燃烧,死如雪花般飘落。
  天堂没有病痛和煎熬,愿母亲一路走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