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重点

A02版:壹读·评论

A03版:壹读·聚焦

A04版:壹读

A05版:壹读

A06版:壹读

A07版:壹读·关注

A08版:壹读·济南

A09版:壹读·济南

A10版:壹读·济南

A11版:动向·国际

A12版:青未了·人间周刊

A13版:青未了·人间

A14版:乐动·中超

A15版:新闻·速览

A16版:封底·看点

K01版:今日潍坊

K02版:今日潍坊·关注

K03版:今日潍坊·关注

K04版:今日潍坊·专题

L01版:今日聊城

L02版:今日聊城·城事

L03版:今日聊城·城事

L04版:今日聊城·城事

P01版:今日菏泽

P0203版:今日菏泽

P04版:今日菏泽

S01版:今日泰山

S02版:今日泰山·论丛

S03版:2020.11.11

WR01版:荣成资讯

WR02版:荣成资讯·城事

WR03版:荣成资讯·关注

WR04版:荣成资讯·教育

永志难忘的深情

齐鲁晚报     2020年11月11日
  □杨晓洲
  曾经,读一篇通讯报道让我泪流满面。25年后我再次读到了这篇报道,却依然禁不住热泪盈眶。这是魏武报道孔繁森事迹的《殷殷雪山情 拳拳公仆心》。这篇通讯与他采写的《“世界屋脊”上有这样一个山东人》《难忘的阿里之行》等收在《永志难忘》一书中的一系列西藏报道,让我一次次深受感动。
  是什么力量让作品有持久的感染力?是作者在对孔繁森真实事迹的报道中,既写出了孔繁森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又在这些报道的字里行间,倾注了自己对报道对象的浓厚深情。我可以感受到孔繁森事迹对作者心灵的震撼和感动,我能想象到作者热泪打湿稿纸、笔尖流出真情的创作历程。
  摄影的人都熟悉这句名言: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走得不够近。通讯报道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些最打动人的力量都在那些只有走近才能看得到、才能写得出的细节里。我想作者正是那个走得最近、看得最清的记者。在西藏两年的时间里,他深入基层采访,跑遍了西藏的6个地区。他与采访对象在阿里的高原旷野上,在贫困的藏民家里,朝夕相处,同甘共苦。在严酷艰难的环境里,才会看到一个人的品质,看到那些常人难以做到的事迹,才会看到那些平日深藏的真情。所以作者看到了孔繁森鞠躬尽瘁,为西藏的发展倾尽心血,看到了他对孤寡老人的真情关爱,也看到了他牵挂90岁老母亲和孩子,深情地唱着《说句心里话》以慰思亲之情;看到他在摄氏零下20度的严冬里,脱下毛衣毛裤套在缺衣的藏民小孩身上,看到他收养两个藏族孤儿,卖血维持生活;听到他说西藏的老人就是我的老人、西藏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记者问孔繁森生前一直照顾、牵挂的孤寡老人,孔书记是不是像你的亲儿子?老人哭着说:“不,他是我的父母,我的父母死了,我的福气没了!”这些催人泪下的细节,都是作者走近孔繁森、走进藏民帐篷才会有的。而通过这些,作者真正把握了孔繁森事迹的情感源泉:那就是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深热爱之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胸怀;与生俱来的善良之心。也正是作者在雪域高原的生命体验和对孔繁森情感世界的深度领会,真正体会到一个坚强的共产党员,一个远赴边疆的山东汉子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写忠诚的意志和作为的深刻动因。记者与采访对象有了对生命价值的认同和深厚的人文情怀的共鸣,对人物情感的阐释才会深刻到位,使得人物血肉更加丰满,情感更加丰富,形象更为真实。每一个感人的故事,首先感动的是作者,他把这份深情融进了报道,让读者为之感动。
  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是我们这个时代赋予新闻报道的价值和意义。有温度就是要贴近报道对象,走进他的精神、情感世界,既表达出人物的感情又表达出作者的感受、感悟。我们记者常受理论的困惑,认为新闻强调真实客观冷静的原则,不主张主观情感的介入。但在新闻实践中,无论是就新闻效果还是社会需求来说,都期望事实的报道能够与社会大众产生情感共鸣并对受众、对社会产生影响。社会和受众对新闻报道除了陈述事实外,对新闻中的人性关爱和感情、道德方面也有着广泛的需求,新闻必然要承担情感传递、价值传播、影响受众的责任。
  好的新闻报道,必定是客观真实事件与主观情感的统一,必须心有新闻理想,胸有人文情怀,踏踏实实深入生活,获得真实生活体验和情感共鸣。真情实感是新闻作品有持久生命力的内因。到过西藏的人都说:一次西藏行,一生西藏情。作者600个日日夜夜的西藏行,是他写出孔繁森高尚的品格、伟大的情怀、人性的光辉的坚实基础,也是他系列西藏报道充满深情的源泉,这种深情永志难忘。记者节之际,重读这些优秀的报道,对当下媒体形态里的新闻创作会有有益的启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