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重点

A02版:壹读·评论

A03版:壹读·聚焦

A04版:壹读

A05版:壹读

A06版:壹读

A07版:壹读·关注

A08版:壹读·济南

A09版:壹读·济南

A10版:壹读·济南

A11版:动向·国际

A12版:青未了·人间周刊

A13版:青未了·人间

A14版:乐动·中超

A15版:新闻·速览

A16版:封底·看点

K01版:今日潍坊

K02版:今日潍坊·关注

K03版:今日潍坊·关注

K04版:今日潍坊·专题

L01版:今日聊城

L02版:今日聊城·城事

L03版:今日聊城·城事

L04版:今日聊城·城事

P01版:今日菏泽

P0203版:今日菏泽

P04版:今日菏泽

S01版:今日泰山

S02版:今日泰山·论丛

S03版:2020.11.11

WR01版:荣成资讯

WR02版:荣成资讯·城事

WR03版:荣成资讯·关注

WR04版:荣成资讯·教育

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奋斗者”号潜深10909米创造新纪录

征服万米之下

齐鲁晚报     2020年11月11日
  10日上午8点12分,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
  马里亚纳海沟,地球上已知的海洋最深处,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奋斗者”号此次下潜深度达到10909米,创下新纪录。

  艰难的起步
  1978年9月,中国改革开放前夜,42岁的同济大学教师汪品先迎来了人生的巨大转折——作为当时稀有的海洋地质专业人才,他得以跟随中国石油地质代表团访问美国和法国。
  这次考察带给汪品先的震撼不小,“看到了石油界、地质界最前沿的科技都在海洋。”
  但在1978年的中国,没有条件让人潜到深海。汪品先们绞尽脑汁,想出一个办法:我们自己没有手段,能不能通过参加国际合作的方式,研究深海地质?
  1985年,“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启动,中国科学家组织委员会并上报领导,要求加入这规模空前的深海国际合作。然而,深海研究的计划是个“富人俱乐部”,要成为成员国,每年得交数百万美元“会费”。
  汪品先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国家的科研进步,必须以经济基础作为后盾。中国的科学家们只能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汪品先等中国科学家根据中国自然条件的优势,建议在南海深水区通过钻探,检验青藏高原隆升造成季风气候的理论假设。
  这份建设书击中了国际学术界的热点,在全球竞争中名列第一,立即安排在1999年2至4月实施。从此,中国人拥有了深海探测的项目经验,学会了怎么做科研、怎么用探测器。但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还不够。接下来,中国人要自己造一个载人深潜器。
接力棒交接
  接力棒从中国科学家手里,交到了中国工程师手里。
  2002年早春的一个晚上,身在美国、已退休6年的中船重工七〇二所总设计师徐芑南,接到了来自中国的越洋电话。徐芑南没有迟疑,毅然放弃在美国颐养天年的优渥生活,带着老伴回了国。
  当时摆在徐芑南面前的是个巨大的难题:国内没有做这么大深度的载人潜水器经验,且国外对载人深潜技术高度封锁。整个技术组,只有徐芑南在国外参观过潜水器,但也没有参加下潜。
  啥资料都没有,又想自己干,那就只能一个字:试。
  多年之后,徐芑南回忆说,他们从最基本的压强公式开始,通过不断仿真分析和模型试验,实现了载人深潜器12个系统的无缝对接。
  又是7年过去了。
  终于,2009年,中国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横空出世,这就是大家熟悉的“蛟龙”号。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也标志着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但以咱中国人的性格,怎么会放过那剩下的0.2%呢?
不能有遗憾
  “蛟龙”号虽好,仍有两个遗憾。
  一是最关键的零部件不是国产。比如载人球舱的耐压壳体,中国设计,俄罗斯制造,因为当时的中国工业能力造不出来。
  二是仍有0.2%的海域覆盖不到。这个空白,需要11000米级的载人潜水器才能填补。
  为解决第一个问题,中国第二代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应运而生。徐芑南当年的“徒弟”——“蛟龙”号副总设计师、“深海勇士”号总设计师胡震这样回忆:“深海勇士”号的研制期限原本是5年,但仅载人球舱的国产化就在科研道路上跑了6年。
  2018年3月,“深海勇士”号在南海投入应用,国产化率达到95%。这也标志着中国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和装备制造得到突破性进展。
  “蛟龙”号的经验加上“深海勇士”号的技术,才让中国第三代载人深潜器“奋斗者”号有了今天的成果——
  2020年11月10日5点左右,中国自主研制的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开始进行万米级海试。8点12分,“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下潜深度达10909米,刷新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在‘蛟龙’号立项之初,国内加工一个零部件都非常困难,需要千挑万选才能找到合适的供货商。但到了‘深海勇士’号,我想要什么样的材料,想要加工成什么形状,要求什么样的精度和特性,基本上都能实现。到了‘奋斗者’号,我们需要什么材料,需要加工哪些相应的部件和设备,都已经有很多厂家可以自主研发,甚至是直接提供样品。”胡震说。
  可以说,中国深海载人技术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工业技术能力的发展和技术突破。这一切,仅仅用了不到20年。 据“侠客岛”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