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淡饮食关乎内心
2015年05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崔滨

  入夏才几日,新晴已不禁。儿子出门玩耍时常会跑得周身薄汗,担心他电解质流失,我在给他做饭时,会多加点盐,有时逢天阴雷雨,还会在汤里加一点点胡椒粉,增温散寒。每次吃到这些味道略重的食物,一岁半的儿子总是摇头晃脑,惊奇差异,不断用征询的目光望向我,仿佛在说这是什么味道,这么刺激。
  看着小朋友对浓烈味道的强烈反应,倒让我伸向虎皮尖椒的筷子停了下来,从何时开始,我们对重口味的食物有了欲望,又是从何时开始,我们的味觉在时光中钝化,要越来越浓厚的味道,才能唤醒味蕾。
  味之道,讲究浓淡相济,远近相安。就如此时初夏,气温渐暖,地气升腾,人体的新陈代谢开始加快,常使人烦躁不安,倦怠懒散。吃一些味道辛辣浓厚的食物,有助于让人振奋。中医所谓“以辛除湿,用辣驱寒,寒热调和,温情合法”,都是在说重口味的益处。
  只是现在,满大街重口味的湘菜、川菜,遍布商场的咖啡馆、甜品屋,如同无声的诊断证明,言说着高负荷、快节奏生活中的我们,仿佛永远都处于烦躁不安,抑郁疲惫的状态中,随时需要一盆又麻又辣的小龙虾,或一杯苦涩多糖的咖啡来宣泄提神。久而久之,我们疏远了清清淡淡的烹调,寡油少盐的口味,以至于忘记了食物的本味。
  最近和久不见面的朋友吃了一餐粤菜,席间口味清爽的白斩鸡和清蒸桂花鱼,让我们感受到了仿佛忘却已久的鸡有鸡味,鱼有鱼味。以此说起广东人的饮食观念,比如粤味的代表顺德菜便最重清蒸,认为这是给予新鲜食材最好的礼遇,而且最高的境界,是在不添加任何食味的情况下,仅仅凭借食物本身被蒸发出来的鲜味,便完成了一次美味的塑造。
  这就如同在中国的一些区域,盐这剂最为重要的调料,被称作“上味”,意在说明盐不是给食物加入味道,而是凭借它,把食物本来的味道激发呈现出来。
  浓淡之道,不止于餐桌,更是人生境界。曾国藩就在著名的家书中,将“吃白饭不沾点菜”视作人生修养之道。
  所谓能吃下淡而无味的白饭,除了表明你有强大的内心能够抵御重口味的诱惑,更是在说你是否有丰富的内心,能够体察到食物中那些微弱的潜藏的本味,也即是曾国藩讲的那种“涵咏功夫兴味长”。
  就在涵咏中,诗意的人生与清淡的口味合二为一。如同一岁半的幼儿,一盘不加盐的青菜,一碗素淡的白粥也能让他甘之如饴,这是生来敏感味觉的馈赠,而久浸重口味之中的我们,唯有通过丰富自己的内心,方能重新体察到清淡味道之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