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问题大事记
2015年07月15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2002年8月,伊朗被指秘密建造纳坦兹铀浓缩设施和阿拉克重水反应堆,引发国际关注。
2003年2月,时任伊朗总统哈塔米承认存在纳坦兹核设施。国际原子能机构随后认定伊朗进行铀浓缩活动,且没有按照规定接受核查。
2003年9月,国际原子能机构首次通过决议,要求伊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终止提炼浓缩铀试验。
2003年12月,伊朗正式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但伊朗一直强调和平利用核能资源的权利,并在暂停铀浓缩活动方面多次出现反复。
2006年12月,安理会通过1737号决议,首次对伊朗实施制裁。截至2010年,安理会共通过6份伊核问题决议,实施4轮制裁。
2006年1月中旬,美俄中英法五国决定,把伊核问题提交安理会,安理会通过主席声明要求伊朗30天内中止一切核活动,标志安理会正式介入伊核问题。
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已恢复中止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反应。
2005年6月,支持推动核项目的内贾德当选伊朗总统。同年8月,伊朗恢复铀浓缩活动。英法德中止谈判,伊核问题再度升温。
2004年11月,英法德三国与伊朗举行多轮会谈后在巴黎初步达成协议。由于双方存有分歧,巴黎协议未能得到落实。
2008年7月起,美俄中英法德六国与伊朗先后举行多轮对话,但一直未能取得明显进展。
2013年6月,立场温和的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在伊核问题上展现务实和开放态度。同年9月,鲁哈尼首次参加联合国大会,表示伊朗愿意推进伊核问题对话。
2013年11月,六国与伊朗举行鲁哈尼上台后首轮对话,并达成首份临时协议,各方约定2014年7月底达成最终协议。随后期限延长至同年11月,之后又延长至今年6月底。
2015年4月2日,伊朗与六国达成框架性解决方案,为下一步达成最终全面协议奠定基础。
2015年7月14日,伊朗与六国就历史性的核协议达成一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