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只做打工仔 回乡创业踏征程
郓城小伙郑冰打破传统服装加工模式,利用互联网走出一条新的创业路
2015年08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郑冰通过网络联系业务。
     本报记者 邢孟 通讯员 李英 车先申

  当过装卸工,待过化工厂,不甘心靠苦力赚钱遂到服装学校进修,开始从事服装行业,并一步步从流水线工人做到经理,这是36岁郓城小伙郑冰的经历。在外打拼11年后,郑冰决定利用自己所学回家创业。他创办了服装加工厂,并利用时下流行的OTO模式将自己的服装厂进行线上、线下全面发展,不仅让企业走出了新的发展路子,也保障了众多乡邻在家门口就业。

在外打工11年,返乡办服装厂
  在郓城县郭屯镇后辛庄村开创服装加工室内,40多名妇女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一名年轻的男子正拿着新缝制完成的睡袍仔细检查。他叫郑冰,今年36岁,是这家服装加工厂的创办者。
  1997年,初中毕业后的郑冰开始到外地打工,他当过装卸工,待过化工厂,但这些工作不但出苦力还薪水微薄。年轻的郑冰不甘心如此走下去,于是他在服装学校进修半年后,2000年他来到青岛一家服装加工厂打工。由于郑冰聪明勤奋肯吃苦,逐渐从流水线工人做到班长,后来当上了公司的质量经理,这一干就是8年。
  2008年,郑冰回家过春节,发现村里有许多留守妇女。这些妇女需要照顾老人和孩子,不能出远门打工,郑冰就萌发了办服装加工厂的想法,“常年在外漂泊不能照顾家人,我就想着利用自己的技术在家乡做点事,带着村民一块挣钱。”郑冰说,之后他把结婚用的四间房子腾出来,雇了10多名工人,从手工作坊做起,开始了创业之路。
  郑冰精通服装技术,熟悉国内服装行业,加上自己工作时的人脉,他的订单一直没有间断过。“我觉得厂子要生存,必须扩大规模,挣来的钱都让我买机器、建厂房了!”郑冰笑着说。就这样,他的事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现在已在郭屯村和褚垓村建了3个分厂,有140多名工人,每年订单额70多万元,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大厂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利用“互联网+”让企业顺利转型
  “企业要想走得更远,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单纯的来料加工利润空间有限,企业发展空间也越来越狭窄,郑冰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服装加工厂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2013年,郑冰注册了郓城开创制衣有限公司,在青岛成立了工作室,招聘了4名专业人员,进行服装设计和销售。同时,他开始在阿里巴巴和百度上进行产品推广,他注册了两家淘宝店,开始网上销售。从起初的一天十几笔到后来的几百笔订单,让他初步尝到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融合的“甜头”。
  郑冰的销售模式非常灵活,以衬衫和裤子为主,既做批发和零售,也接受厂家订货,“我们的服装经常出口到巴西、英国、日本等国,现在正在赶制的是英国的睡袍,面料是我在青岛选的,客户对样品非常满意。”郑冰介绍说。
  对于设计的每件衣服,郑冰都严格把关,确保服装的样式和面料。为了提高服装档次,他经常去全国各地选面料,“和大城市相比,我们有劳动力资源优势,所以我把产品定位为:质量高端、价格中端,这样,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我们有价格优势,这也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郑冰说。
自己创业,不忘带动乡邻一起致富
  “我们在这里上班,一个月有将近2000元的收入,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小孩,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在服装厂上班的程东英等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现在,像程东英这样的留守妇女在郑冰的服装厂打工的还有140多人,郑冰不仅自己创业,还带动乡邻一起就业。
  郑冰创业成功除了靠个人奋斗,还是得益于好的创业政策。2015年,郓城县安排电子商务发展引导资金500万元,用于电子商务培训,郑冰的几名工人经过培训后,网店经营实现了新突破。在郓城县商务局的协调下,快递公司不久将直接在郑冰所在的后辛庄村设服务点。
  “在网上我们的衣服都是批发价,买家一拍就是七八件,甚至上百件,一年能卖出近30多万件,年销售额在100万元左右。我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我的服装事业会越做越大!”郑冰对未来信心满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