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文物局举办专题培训班,三位院长阐述文保态度和责任
33位文博学员故宫里长见识
2015年08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与会学员走进故宫博物院参观学习。
     本报济宁8月18日讯(记者 汪泷 通讯员 刘金同) 文物系统业务培训就像学英语一样,与其在课堂上死背单词,不如到它的发源地去生活、体验和实践。14日至15日,济宁市文物系统33位学员走进故宫博物院长见识,并参加文创工作、文物医院等专题讲座的学习。
  14日至15日,济宁市文物系统(故宫博物院)专题培训班开班。培训班的三位主讲人可以说是星光熠熠,吴良镛真传弟子、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以《文物博物馆单位管理的辩证法——以故宫博物院为例》为题,对文物单位管理工作展开了精彩论述。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副院长宋纪蓉分别就文创工作、文物医院等主题与学员们进行沟通交流。
  6000余种文创产品半年带来7个亿的营业额、为文物“看病治疗”的文物医院、专家们的授课内容让33位文博学员受益匪浅。“如果没有这次打破常规的培训班,我也许一辈子也感受不到大师们对待文物的态度和责任。”几位与会人员颇有感触地说。
  学习期间,学员们还在专家学者的引领下,走进故宫里真正的“深宫禁院”。漱芳斋、延春阁、重华宫这些故宫非开放区域首次向济宁的学员们敞开大门,围绕着文物保护主题进行了参观,对这处明清24位皇帝工作、生活的地方进行了研究学习。
  济宁市文物局局长丁海燕表示,文物系统业务培训就像学英语一样,与其在课堂上死背单词,不如到它的发源地去生活、体验和实践。她说,常言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师就在身边,济宁的文物工作者们有幸走进故宫,走近大师,聆听教诲,感触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和传统文明存在的体温,能近距离地接触很多对社会没开放的文物,见识到了专家们对这些文物的态度、对文物的保护责任,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从我们对文物理解上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提升,更对一个地方的文物保护工作有着更直接的推动作用。
  本次培训班是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物保护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山东省文物读书会精神的背景下开办的。“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使济宁文博管理人员在原来基础上提升新境界,跟上时代发展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更好地促进文博事业全方位发展,一场搬进文物圣地、挪到大师膝前的培训班应运而生。
文保单位“限客” 换个方式做保护
  单霁翔,研究馆员、高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早在1980—1984年赴日本留学期间,开始从事关于历史性城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研究工作。2012年1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明清时期,有24位皇帝在这里居住过。但在1925年10月10日,原来的紫禁城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故宫博物院。从第一天开放起,这里就面临着管理的问题。当天上午,观众离去以后,仅地上捡到的鞋就有整整一大筐。到2012年,故宫接待的游客突破了1500万,成为世界唯一一座每年要接待游客1000万以上的博物馆。
  这几年,故宫博物院在管理上一直努力使观众不要无限制地增长。今年是一个拐点,故宫博物院首次实行限流,一开始媒体和有关单位对此持怀疑态度。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现在还是比较稳定,基本实现了每天限流8万人以内,这实际上也是文物保护的一种形式。
  做好文物单位尤其是故宫这样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工作,要处理好十个方面的关系:禁与放的关系、堵和疏的关系、古和新的关系、快与慢的关系、减和增的关系、闭和开的关系、精与博的关系、雅与俗的关系、内与外的关系以及学和研的关系。
把“故宫”带回家 带走的是一次体验
  王亚民,河北平山人,中共党员。2006年8月任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社长。2007年4月由文化部任命为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兼紫禁城出版社社长。2014年1月被文化部任命为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

  博物馆文创事业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博物馆文创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两年来,故宫文创产品的创新举措,不断引发大众语媒体的赞叹和关注,把故宫文化带回家,观众带走不仅仅是一个小产品,更是对故宫的一份情感,对传统文化的一次体验和认知。
  故宫的文创秉承这么四点,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已任,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时代前沿科技为依托,以扎实的学术科研为支撑。同时,故宫文创也讲求四个结合,要与大众日常生活相结合,要与馆藏文物相结合,要与社会创作团队力量相结合,要与有文化担当的管理科学、品质优良的制作企业相结合。故宫文创的三元素,元素性、创意性和故事性。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我们把文创产品一共分为六大类,器物类、书画类、玩具类等,文创产品代表作品作为国礼,故宫文创产品多次被外交部选为国礼赠送外国领导人。
像医生看病那样 呵护“生病”文物
  宋纪蓉,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2006年7月至2010年6月任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2010年6月由文化部任命为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现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院刊》主编。有“故宫博物院里的女科学家”之称。

  文物保护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为制定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需要像医生诊断病人那样诊断“生病”的文物,这就是“文物医院”的概念。
  文物医院的基础是故宫博物院拥有的“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有了这一基础,如何构建其体系呢?第一步就是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建立;其次是文物病害的诊断;再次是需要借助一些现代科学仪器,针对文物的病害进行科学会诊,科学地确定修复方案;最后是“文物医生”需要结合保护修复工艺开展科学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实现技术进步。
  “文物医院”在有了基础与科学化构建之后,还应思考文物的预防科学。其中包括了可能对文物造成影响的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光照、霉菌、虫害等,自然灾害——地震、洪水、暴雨、台风等,以及各种人为风险。惟有秉持科学的态度,以完善的监测体系和精确的数据为基础,才可能将影响文物的危害因素降到最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