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海洋!
八旬老院士秦蕴珊病逝,曾开创我国多项海洋地质学科研究纪录
2015年11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秦蕴珊院士。
     本报11月25日讯(记者 陈之焕 通讯员 刘洋) 告别了曾倾注了60年心血的海洋地质研究,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秦蕴珊在青病逝,享年82岁。秦蕴珊生前足迹遍布全球,先后开创了我国多项海洋地质学科研究纪录,提出的多项理论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秦蕴珊祖籍山东莱州,出生在辽宁沈阳,1953年跨入北京地质学院校门,地质人生由此起步。1956年,秦蕴珊大学毕业分配到青岛。第一次见到大海,从此一片丹心勘碧海,与海洋结下不解之缘。
  1958-1960年,全国开展海洋普查,年仅26岁的秦蕴珊被任命为海洋地质、地貌组组长。此后的一些年里,他和同事从南到北,足迹踏遍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北部湾,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专著,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中国海洋地质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秦蕴珊与其他同志一起建立了我国首个海洋地质实验室与资料库,为中国海洋地质学研究的起步打下基础,填补了我国这一学科空白。 
  在海底灾害地质与工程地质研究方面,秦蕴珊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开展海洋勘探及海盆地的灾害地质工作,通过大量的海上调查研究,提出我国海域的甲烷气体三个来源;在我国最早推出和建立了陆架的沉积模式;用大量的实测资料编绘了我国首幅完整的陆架沉积类型分布图;研究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发育历史,积极推动和参加了长江口水下三角洲晚第四纪的钻探工作(用双船);率先对特殊单元——冲绳海槽的浊流沉积、火山沉积进行了研究,揭示和发现了事件沉积的存在;最早在国内开展细颗粒物质的搬运和扩散研究;率先发现和研究了海底黄土和大洋“类黄土”沉积,推动了海洋风成沉积作用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在秦蕴珊的带领下,我国的海洋科学研究更进一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