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曲艺名家都来济南“跑码头”
解放初期济南有四个地儿,从早到晚能赶曲艺场
2015年12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山东琴书表演(资料片)
     口述人:济南市曲艺团团长 阎军
   相声大师、国家一级演员 张存珠
采访整理:本报记者 于悦
  历史上的济南有“曲山艺海”之称,山东快书、山东琴书、山东大鼓等各种曲艺门类都在这里落地开花,成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名家大师更是云集于此。例如相声界素有“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的说法,在北京、天津有名的人物来济南演出才能确定自己的地位。

解放初说书的一家挨一家
  阎军:过去的曲艺一般都是撂地演出,不像演戏都在剧场里。农村就在老百姓赶的庙会上,城市一般有固定场所,解放前和解放初济南的曲艺场所集中在四个地方,一是南岗子,在经二纬一,二是大观园,三是新市场,在和平电影院那边,还有泉城广场那边的南门。
  这些地方的曲艺十分繁盛,一边是说琴书的,一边是唱大鼓的,这边是唱西河的,那边是说评书的,好不热闹。在这些地方表演的人,有的有小屋,有的干脆用席子支个简易棚,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延广就在南门有个“延广书场”。这些场所的火爆,主要是因为那时没那么多娱乐方式,只能到这些地方来。
  张存珠:我从小就生活在相声园子里,因为住得离大观园很近,没事就去玩,那里面有说评书的、卖艺的、说相声的,这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听相声。
  在我的记忆中,济南曲艺最繁盛的时期是在1948年9月济南刚解放时,那时在大观园、新市场、人民商场、劝业场都有唱曲卖艺的。例如大观园有共和戏院、民艺剧场、晨光茶社。从济南东头到西头到处都有曲艺,说书的一家挨着一家,还有唱评戏、唱曲剧的。解放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三毛两毛的钱也不在乎,都通过看电影、听戏、听书来找乐子。
  那时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叫“赶早场”,二十多分钟到半个小时说一段书,要一回钱。十一点半到下午两点叫“板凳头”,虽然是吃饭时间,也有人来听书,所以要抢个板凳头。下午两点到五点叫“争地”,睡午觉的人都起来了,没事的人都去听书。晚上五点至七点叫“灯花”,晚上七点到九点叫赶个晚场,所以这一天都有说书的,只要你说得好就不愁没观众。
艺人要靠真本事留住观众
  阎军:过去艺人会先以某种方式聚集人气,比如撒沙写字,拿一个盛着沙子的口袋在地上撒沙子,围观的人多到一定程度后再开场说书。或者干脆两个人假装打闹,聚起人后就靠艺人的口才来拴住观众。
  很多没文化的人知晓些历史故事和人生道理,都是从听书里得来的,像《杨家将》、《岳飞传》讲忠烈,《水浒传》讲哥们义气,增长知识就靠这些。除了大部分正能量的东西,也有书场讲迎合社会口味的“荤口”,但讲这些故事一般都拒绝妇女进去听。
  早年的书场收入都是靠“敛钱”,观众可以随进随出,但演员如果演得好观众就走不了了,演到关键处,锣鼓一敲就停,然后就有伙计拿着笸箩走一圈,大家往里面投钱。俗话说“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敛钱时如果有30个人在看,也就有10个人会给钱。收完一轮钱演员才会喝口水,接着唱下去。像评书都有悬念“扣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弄得人第一天听了第二天不得不再来。
  张存珠:相声演员吸引观众的技巧很多,三翻四抖,铺平垫稳,四梁八柱,包袱要埋得很深,抖得很巧,笑料都出乎意料,却又置于情理之中。有笑料就是相声,有情节就是评书,把两者二合一,会更受观众欢迎。
  一个相声演员台上十分钟,台下不止十年功,要拿出毕生的努力来钻研。相声的历史到现在有300多年,老艺人给我们留下五本书这么厚的素材,已经包括400多个能在舞台上演出的正段子。每个演员都有自己拿手的“顶门杠”,俗话说“书随人性”,这个人爱说《岳飞传》,说明他忠义,还有人爱说《红楼梦》,就说明他重视感情。
常有外地曲艺大腕来“拜干爹”
  阎军:济南是北方曲艺界的三大码头之一,有“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的说法。很多有名望的曲艺家都在济南演出过,这叫做来济南“跑码头”,像侯宝林、李伯祥等。1955年济南市曲艺团成立,那时还叫济南市曲艺文艺工作队,现在70多岁的老艺人就是当时第一批招收的学员。“文革”开始后曲艺团就解散了,艺人们都被分配到了各个工厂,只留了唱河南坠子的郭文秋先生。
  1977年我进团,成了恢复曲艺团之后的第一批学员,一些老艺人也陆续被调回团。由于曾经有名望的艺人都健在,上个世纪80年代济南曲艺在全国的影响力还比较高。杨派山东快书创始人杨立德先生,相声大师孙少林,还有郭文秋、袁佩楼,稍微年轻些的如刘延广、周弘等在全国曲艺界都是数得着的人物。其他地方知名的曲艺大腕也来到济南“拜码头”“拜干爹”,像孙少林的“干儿子”就有当时很火的天津相声演员高英培和李伯祥。
  张存珠:我在1960年进了济南市曲艺团,学的段子不多,就帮着整理那些艺人的名单,那时在编的演员将近200个,全国著名的也很多。
  “文革”开始后,1970年我离开了曲艺团,当时我去了济南一个街道办的小工厂,后来叫济南市手帕厂。因为不会其他技术,我就在里面装车、倒垃圾,做些粗活。同时我也经常练习相声,没放下基本功。1978年重新被调回曲艺团后,发现年轻人增多了,给曲艺界增添了很多活力。

秉承传统同时更要推陈出新
  阎军:改革开放后,人们封闭过久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我们去各地巡回演出,发现真正受欢迎的并不是传统的艺术,而是夹杂了歌舞和其他乐器,比如边说相声边跳个舞,穿着奇奇怪怪的服装,这种形式倒是颇能吸引人,所以那时的曲艺也迎合了一些年轻观众的口味。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这些千奇百怪的东西又没有了,现在曲艺又回归了茶馆或剧场,找回了原来的味道。
  如今曲艺作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新作品在各个年代层出不穷,济南曲艺团在过去十年还排了两部话剧,都是用济南话说的,包括《茶壶就是喝茶的》和《泉城人家》,都是国家级项目。别看是话剧,里面使用的手法其实都是曲艺,加上了一些时代元素。
  张存珠:相声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吸引观众。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的出现,人们接受的娱乐方式太多了,而且在家里就能看到丰富多彩的节目,去现场看相声看曲艺的人也没有原来那么多了。但艺术还是要继续传承下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