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去行政化回击高校腐败
2016年01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聃

  2015年的最后一个月,12名高校领导被教育部通报。一时间,“你们学校领导有问题吗?”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在过去的一年间,“象牙塔中的腐败”频频曝光。记者对2015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的涉及高校反腐的数据进行梳理发现:2015年平均每周一名高校领导被通报,一本院校被通报校领导比重更大,北京高校被通报人数最多。从中纪委网站公布的数据来看,2015年以来共通报了34所高校的53名领导。(1月3日《京华时报》)
  大学里的腐败,早非新鲜现象,但在过去一年里,如此多的高校领导被处分与通报,却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2015年以来,教育部对高校进行了内部巡视。2015年10月31日,中央第八巡视组进驻教育部开展专项巡视工作,对教育部本身也进行巡视。并且,中央在对教育部进行巡视的同时也对直属高校进行了延伸监督和突击检查。巡视与检查如此高密度,那么发现相应的管理或腐败问题,进而通报相关的高校领导,实在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并不值得莫名惊诧。
  事实上,高校腐败不过验证的还是那个常识:越是资源集中之地,越容易发生腐败。或许正因如此,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是腐败行为的高发区。而新闻中的一个细节亦应验于此:从通报的情况来看,一本院校被通报校领导比重更大,北京高校被通报人数最多。通报会呈现出如此特点,正在于北京是中国的高校集中地,而越是名牌院校,掌握的办学资源就越多,人财物也越集中。
  如何来看待此种与高校资源分配关系密切的腐败现象?关于这一点,其实早有共识:高校的行政化所致。当办学资源过于集中于某些高校,且其分配又往往由行政化的力量所决定时,就难免衍生出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种种乱象。以其中的科研经费分配为例,符合常识的科研经费分配,理当是以科研成果的大小作为分配依据,但在现实情景中,却常常与此发生偏差。当科研经费的划拨也出现某种“权力者多得”时,就难免附生出腐败。
  正因如此,要让高校办学环境净化,要让高校腐败得以系统性的治理,仅仅是通报,或者是进行短期的巡视与检查,依旧远远不够。重要的仍然是,尽快进行制度建设,消除高校腐败发生的可能。一方面,要尽快进行制度建设,让行政权、教育权、学术权分离;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学校的民主管理,包括从学校内部约束领导的行政权力。换而言之,既要让大学管理逐渐回归到学术本位,也要加强内外的监督力量。如此,高校腐败发生的可能性才会降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