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学就有老师辞职”
高校有望取消编制破解教师流动难
2016年02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王光营 许亚薇
  又到了开学季,不少高校开始打出了招聘学术带头人的启事。记者了解到,与以往相比,教师的流动更加频繁,尤其民办高校流失率较高。为了解决高校用人问题,未来改革有望取消编制限制。
  调岗是教师流动主要方式
  2月22日凌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教授在其微博上证实离开人大的传闻。
  其实,“知名”高校教师的流动早已不是新鲜事。2014年6月10日,著名的网络舆情研究者、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发微博宣布,正式调入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据了解,当前高校教师流动或退出的主要方式是退休和调岗,地区间、公办高校间、公办与民办高校间、行业间的流动依旧算少数,表现出“庸者不能出,新人不能进,能者不平衡”等状况。
  有知情人士介绍,目前高校教师薪酬待遇、职称评聘较多依赖教龄、资历等因素,没有切实体现绩效原则,造成部分教师“负气出走”。
  一些教师表示,高校内部存在着20%教师承担80%教研任务的“二八现象”。也有知名教授因晋升产生内部“斗争”,离开工作多年的高校。
民办高校每年流失超一成
  “每年开学都会有老师辞职,基本都这样。”25日,我省一家民办院校的工作人员表示,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院校的人员来源本身就复杂,流动更加频繁。
  记者在一家民办院校的网站看到,该校正在招聘学术带头人和普通任课老师,总招聘人数达到了近90人。
  “民办高校教师每年的流动率大约在一成左右,进得多走得也多。”这名工作人员表示,与公办高校不同,民办院校教师的组成较为复杂,学术骨干不少都是公办院校的退休教师,任课教师中除了专职教师外,兼职教师的数量也很大,基本上都能占到三分之一。
  从专职教师队伍来看,这些老师大都是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在职称和学历上也相对较低,所从事的岗位多为辅导员、公共课教师。
  “大家的想法基本一样,暂时找个地方,然后读研或者考公务员、事业编。”一名刚刚考上公办院校的老师表示,她三年内曾换了2所民办高校,最终考取的高校虽然没什么名气,但好歹是事业编制,这让她有了安全感。
“老人不退休,新人进不来”
  “很多老师都在追求编制、职称,这对教学其实是不利的。”我省多所高校的工作人员认为,受各种条件的制约,高校教师的流动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由于高校教师的退出渠道几乎只有“退休”一条路,经常出现“老人不退休、新人进不来”的现象。
  另外,高校教师经常从下往上、从民办往公办高校流动,缺少地区间、公办高校间、公办与民办高校间、行业间的合理流动。
  今年年初,在北京举办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相关部委人士表示将重点研究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的问题,这在高校用人制度改革方面引起社会关注。
  根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全国普通高校普通本专科、研究生人数增加了约6倍,而教职工人数仅增加了1倍多,教师编制增加大约2倍,编制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介绍,取消编制管理后,高校可以自主确定人员规模并进行动态调整。对于教职工而言,取消编制管理不会影响教师的薪酬待遇、教学科研等,是未来改革的一个方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