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的风筝老人崔振明
废塑料袋做成风筝飞上天
2016年02月29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崔振明和他做的塑料风筝。
文/片 本报记者 于悦
春天来了,济南各大广场和花园中多了不少放风筝的市民。大众广场有一群一起放了多年风筝的老风筝友,而且大家使用的几乎都是自己做的风筝。作为这里面做风筝的“领头人”,76岁的崔振明如今已经取得了制作上千只风筝的不凡成绩。
用塑料袋做出千只风筝
今年已76岁的崔振明退休十几年来专门研究如何放风筝和做风筝。在他家厨房里一块不到1平米的空间里,摞起了二三十个袋子,每个袋子里都盛着五六十个卷起来的风筝。这千只不重样的风筝全是他亲手制作的,老鹰、燕子、蜻蜓……对于风筝达人崔振明来说,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如今已是信手拈来。
“基本上每天的流程都是上午做一只风筝,下午拿到广场上试飞。”崔振明说,做风筝是他从小积累下的兴趣,“小时候在农村没有原材料,几个小伙伴就去这家借张纸,那家借捆线,最后拼出一个风筝来一起玩。”现在条件好了,市面上各式各样的风筝都有的卖,价格也不贵,崔振明却不愿随大流,专用自家买菜剩下的塑料袋做起风筝来。
“塑料风筝更轻便,更容易飞起来,不比那些布风筝差,而且非常环保,本来要扔掉的塑料袋还能美化蓝天。”崔振明说,红蓝白黑色印着各种图案的塑料袋经他剪裁拼贴,成了孙悟空、包公、海宝等风筝形象。不光塑料袋,崔振明制作的风筝上其他原料也都是废物利用,例如竹条或旧凉席是风筝骨架、用过的塑料吸管是接插件。
崔振明说,他做风筝讲究个逼真,曾经有人看到天上他放飞的老鹰风筝,以为是真的还找上门来,很多风筝友都从他这里借去样品模仿着做。
做风筝经验被他写成了书
根据自己十几年放、做风筝的经验,崔振明还在2013年写出了一本《塑料风筝的制作与风筝的放飞技巧》的手册,但只有打印出的草稿,并未出版。其中详细介绍了制作和放飞塑料风筝的流程和原理。另外还有一本他做过的风筝照片集,每张照片旁都写着他给风筝取的名字及其宽度、高度说明。
“风筝面膜与风力相对且有固定夹角,从而形成了向上的分力,这个力量大于风筝和放飞线的自重时,它就能上升,调整定线的长短就是调整迎风夹角,让升力达到最佳状态。”这个“放风筝原理”就是崔振明根据自己的初中物理知识总结出来的,他说,自己没上过大学,也没在市面上见过有介绍放风筝的书,但自己写的这本材料初中以上学历的人就能看懂。
除了他常去放风筝的大众广场,崔振明说,据自己所知,在济南的泉城广场、赤霞广场、奥体中心、体育中心分别都有一个热爱放风筝的小圈子,全济南有一二百个经常放风筝的市民,其中大部分都是退休赋闲的老年人。
“放风筝要选择放飞条件和场地,建议在城区内找广场、空地,在郊区或农村选择村头、地头、河滩、湖边或山脚下,尽量避开树林、高大建筑物和高压线塔。”崔振明说,对他来说,只要有风,一年四季都可以放风筝。
期待放风筝作为体育运动被推广
很多人想买崔振明的风筝,但他一个也没卖过,反倒送出去了一二百个风筝,“只要卖出一个去,别人就会说我是为了卖钱才做风筝的,所以给多少钱我也不卖。”
在做和放风筝的过程中,崔振明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活力,这是金钱等物质上的东西无法代替的,“我认为自己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已经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把自己做得最满意的风筝放飞到了天上。”
崔振明称,对于青少年来说,放风筝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鼓励他们参加户外活动,他还曾经应邀去一所小学给孩子上了一堂做风筝的手工课,“现在孩子放了学都不出来玩了,在家玩手机,上班族也是天天低头看手机,对眼睛和颈椎都很不好,还不如出去放个风筝。”
“放风筝是一种社会正能量,既能锻炼身体又美化环境,理应得到社会重视。”崔振明认为,放风筝也是一种体育运动,潍坊国际风筝会就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和当地风筝办主办的,但济南尚无此类部门。他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在全民健身的行动中,重视并推广这种运动方式,让更多的人都能获得让风筝飞上蓝天的快乐。
崔振明教你几招放风筝技巧
1.风力小而无人协助时,把风筝依靠在某个物体上,正面向前,待风筝稳定后,拿着拐子放线并后撤,只要风筝不倒,距离越远越好,止步站稳快速收线,风筝就能因为有“人造风”而起飞。
2.风筝起来后,在自然风的作用下有远离和上升的现象,这时风筝只要要线,就快放线,先让风筝向远处飞,当线放出数百米后,停止放线,它就会自己升高。
3.风筝遇到阵风跑偏时,应收回风筝,在斜边骨架下端用宽胶带固定铁丝段等配重物,向左偏就粘在右边,配重可加可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