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精神的涌动
2016年02月29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著名画家董海全水彩画艺术解读
董海全
现系山东画院油画、水彩画创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水彩画会副会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入选山东省高层次专家人才库成员。
▲巴音布鲁客雪山之二 75x57cm
水彩作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画种,吸引着众多画家为之奋斗终身,董海全便是其中较为卓越的一位,从沂蒙山区到胶东半岛再到泉城济南,几十年来,伴随着周围环境的变更,董海全对水彩画艺术的热爱之心却从未改变,作为一位具有独特发现精神和旺盛创造能力的水彩画家,他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更好的发挥水彩本体语言,他认为,水彩画之所以作为一门画种独立存在,就是因为它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它所运用材料的特性成就了水彩画本体语言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独特韵味,而这种特质归结起来就是透明性。透明感是人们审美追求的一种境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向往一种明净清纯、轻松愉悦的生活,水彩画所追求的透明效果很好的吻合了人们这种生理和心理的审美需求。在水彩画创作中,董海全将“透明性”作为其坚守的底线,用“透明性”来有效抑制创新的“越轨”,“水彩画因透明而保持它与其传统的沿袭关系,因透明而呈现其表现力在当代的可能性,因透明性而散发着与众不同的高贵、清雅的气质。”
董海全在水彩画创作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总结出一些独特的创作规律:“表现雨天泥泞的道路和破旧残断景物之时,可以将水色大面积的多次沉渍,造成周边斑驳的水印痕迹;一般画天空、云彩、流水,可将画板按照画面的需要向不同角度倾斜,使水色自然流淌,造成画面有一种动感,看似天然形成,实则是苦心经营。”同时,他还进一步拓展了水彩画的材料,匠心独运的采用了毛笔、水粉笔、油画笔、刷子等各种工具,蜡笔法、喷水法、撒盐法等技法更是不在话下,最终将水彩画优雅明丽的语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在水与色的交融中追寻着他独特的审美意趣。
对材料和技法的关注还仅仅是艺术创作的一个方面,画家更应从生活中汲取养料,只有挖掘了生活的深度,把对生活的真情实感融汇到作品中,才能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水彩佳作。因此当董海全全面汲取中西方艺术中精髓,具备了深厚的艺术功底之后,他开始向生活“取经”,他说,“绘画过程应该是写生与创作交叉进行的,通过写生去感受自然、体悟生活,领略那种直面而来的真实感与现场感,回到画室后,控制情绪,平心静气,将写生中获得的鲜活材料进行消化、吸收,能动能静、能收能放,唯此才能达到自如的创作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这深深触动了董海全的思想,放眼全国,新疆、云南、澳门、台湾、香港地区均留下他不辞辛劳的身影,茫茫草原、皑皑雪山、戈壁沙漠、热带森林都在他笔下得以呈现,通过体验了各地不同的人文风情,董海全开拓了艺术视野,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创作感受,他将生活感悟、民族情愫和哲学思考杂糅在一起,他的水彩画作品呈现出更多的人文情怀和诗意精神,他的水彩画创作也随之达到新高度。在董海全的人物作品中,他用轻快的笔法、清丽的色彩、准确的造型,为我们刻画出形态各异、生趣自然、具有独特个性人物形象,充盈着浓郁的人情味、生活味;而他笔下的风景作品,画面经营已经不再是对现实景色的复制再现,而是通过把握水、色融合的偶发性和随意性,加之对风景形式的艺术化处理,最终营造出具有生命律动感的诗意图景。 常言道,知足者常乐。而用于水彩画创作的追求上,董海全认为,艺无止境,艺术观念上的“不知足”能促使自己保持着旺盛的艺术求知欲望,创作更多具有自己独特艺术品味和风格的水彩画作品。 (刘莹莹)
◤古村初冬 75x57cm
◤青州井塘村印象之一 75x57cm
◤青州井塘村之二 75x57cm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