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姚家记住乡愁民俗文化馆(2):
凭手艺养家糊口的传统工匠
2016年02月29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姚家地处连接济南和章丘、淄博等地的交通要冲,自古手工业非常发达。在姚家地区,曾经活跃着许多手工匠人,这些木匠、锯匠、铁匠凭着自己一身的手艺养家糊口,活跃了古老的农耕经济。如今现代机械已经完全取代了传统手工艺,可那份工匠精神却一直延续下来。
文/片 本报记者 张九龙
1
木匠:皇帝也为之着迷
木匠擅长木工工艺,而木工工艺是一门传统而又古老的行业,从古代“班门弄斧”可以看出中国的木工业发展的悠久和辉煌。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处处离不了木匠,家具制造业、建筑行业、装饰行业、广告行业等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传统的木匠有一套系统而复杂的工具,常用的有锯子、斧子、锉子、凿子、墨斗、鲁班尺、锤子、刨子等。他们以木头为原材料,先伸展绳墨,用笔画线,后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家具和工艺品。
说起木匠,就不得不提“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时,外有金兵侵扰,内有明末起义,正是国难当头的时期。明熹宗却不务正业,不听先贤教诲去“祖法尧舜,宪章文武”,而是对木匠活有着浓厚的兴趣,整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只知道制作木器、盖小宫殿,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不顾的他,因此被世人戏称为“木匠皇帝”。
别看明熹宗贪玩,可玩得很有“水平”,朱由校自幼便有木匠天分,他经常沉迷于刀锯斧凿油漆的木匠活之中,技巧娴熟,连普通的工匠也只能望尘莫及。据说,凡是他看过的木器用具、亭台楼榭,都能够做出来。刀锯斧凿、丹青揉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都要亲自操作,乐此不疲,甚至废寝忘食。他亲手制作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让人很难想象是出自一名皇帝之手。
2
锯匠:拉锯扯锯靠力气
在没有电锯锯木的时代,只能靠锯匠师傅拉锯扯锯手工解决。这种手工锯子虽然很原始,但却很实用,即使是现在,遇上木料太大、太长的情况有时仍需要手工锯子的出马。
锯木头是种机械化的劳动,只要力气大或会用巧劲就能解决,当然也很辛苦,有时还要多人换着拉。锯板是手艺匠人中最劳累的工种之一,而且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显得非常枯燥乏味。
早些时候,修房造屋打家具农具,没有电锯,先要锯匠把木头锯成板,木板晾干后才能请木匠。所以,那时的生活中锯匠不可获取。树大多是生长在山上的,把树斫倒后,那些直径三五尺的大树,无论如何也抬不下来,这就要锯匠到山上去现场把树锯开。先锯成树段,再用斧头劈去皮、劈直,然后根据需要,量好板的厚度,用墨斗弹上墨线,就可锯板了。
板的长度与木头的材质不同,需要锯板的时间也不同,较长或材质较硬的木板,所用的时间更长。过去,羊角镐柄、大龙料,甚至铁路枕木,都是由大树锯开来制成的。有时为了锯一棵大树,锯匠要在山上锯一个来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锯板匠还得有修理锯的手艺。锯使用一段时间后,锯齿就钝了,得锉锯。用锉刀和拨头整理锯子,锉刀用来锉利锯齿,拨头像一个叉子,上面有槽口,可以夹住锯齿,将锯齿一左一右扳出少许。中间扳宽一些,头尾扳窄一些。这样,锯起来才有锯路。
如今山上的大树越来越少,留下的古树都保留了起来,锯板匠早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电锯的出现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为现代锯匠的主要工具。
3
铁匠: 发家致富好手艺
章丘铁匠闻名全国,姚家正好位于济南和章丘之间,因此,过去姚家也活跃着许多铁匠的身影。
铁匠也是一门古老的职业,他们以铁为原料,靠一把小小的铁锤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来养家糊口。铁匠一般都有自己的铁匠铺,里面有座用来煅烧铁坯的火炉,在火炉的连接处是一个大的用手拉的风箱,主要用来控制火的温度和力度,一般称为“掌控火候”。火炉所用的燃料有木炭和煤炭,打铁对木炭和煤炭的要求比较高,一百公斤煤炭中大约只有十来公斤煤可以用来打铁,能够打铁的炭叫“铁炭”。
因为不需高深的学问,不用高超的技术,而且红炉占用人手极少,铁匠入行不难,当年就能有收益,是快速发家致富的好途径,因此旧时多为老少炉、同辈炉、亲友炉。
铁匠一生有“三大难”。一曰难穿新衣裳。他们终日和火神爷打交道,锤点一落,火星四射,浑身衣裳都被烧出像马蜂窝一样稠密的窟窿。二是剃头净面难。春秋四季烟熏火燎,铁末扑脸入发,面庞就是“黑包公”,鼻眼就像“黑烟筒”,个人卫生很难保证。三是相亲娶妻难。铁匠的钱是靠卖力气挣来的,着实不容易,积蓄也有限,因此女子多不愿意嫁给铁匠。
过去,铁匠都供奉老君。老君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传说他门下有三个弟子:铁匠、窑匠和道士。据说,过去如果村庄里有老君殿,春节后铁匠便去烧香磕头,祈求打铁发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