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孝顺,关键是顺”
王永泉:尽孝十余年如一日
2016年02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永泉(后)用自己的孝心谱写了一曲感人之歌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中包含了多少垂暮老人无奈伤心的感叹。但是年近六旬的甸柳三居社区居民王永泉却用十余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改写着这句流传广泛的“名言”,成为社区的一段佳话。
文/片 本报记者 张九龙
  照顾父亲无微不至
  王永泉的父亲一直身体不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2013年春节,老人因心梗和脑梗加重,再度住院,自此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从那一刻起,王永泉开始形影不离地照顾父亲,一晃就是三年。
  老人行动不便,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应,王永泉就长年睡在老人屋里的那张折叠沙发床上,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陪伴着老人。“住在一间屋里,老人半夜上厕所叫我,我就能及时听到,不会耽误事。”王永泉说。
  尽管老人出门比较困难,王永泉还是经常陪着老人出去散散心。只要不是雨雪天气,不论严寒酷暑,小区里的广场上总能看到这对父子的身影。“整天在屋里对心情不好,老人愿意出来透透气,这也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冬天的时候下午三点多出去,夏天的时候下午四点多出去,已经成为了老人固定的外出散心时间。
  今年82岁的老父亲看起来气色红润,精神头很足,这都是得益于王永泉的悉心照料。在老人的卧室里,一个不起眼的纸盒子里装着一把特殊的剪刀。“这是专门给父亲剪药片用的”,王永泉解释,老人每天都不能断药,有种药要求是一日半片,想要把这种直径只有一二十毫米的迷你药片弄成两段着实不容易。在反复试验后,这把剪刀成了剪药的“神器”。王永泉的经验还在许多病患家庭中得到了推广,帮不少老人解决了吃药的难题。
照顾母亲形影不离
  王永泉的老母亲多年前已经去世,可提起她,王永泉依然难以抑制其思念之情。王永泉的母亲生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因为记忆力衰退,同样离不开家人的照顾。
  王永泉的老母亲起初是丢三落四,后来病情加重,开始出现走失的情况。因为家住一楼,一不留神,老母亲就可能偷溜出去,有时候甚至端着吃早饭的饭碗就跑了,一旦出去,则找不到回家的路。每次老人的走失都急坏了王永泉一家人,赶紧到处去寻找,好在总是有惊无险。
  后来,王永泉就和街坊邻居打招呼,请大家留意老母亲的行踪,如果在路上看到老母亲一个人,赶紧电话通知他。大家也为王永泉的孝心所感动,平时格外留心,此后这些“岗哨”确实帮了不少忙,多次化解了“险情”。
  再往后,老母亲的病情日益加重,进入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缄默期”。不仅不说话,独自在那里发呆,而且逐渐失去了自理能力,就连吃饭喝水也需要王永泉喂到嘴里。
  病情前后持续了十年的时间,老母亲最终安详离世。十年间,为了照顾母亲,王永泉承受了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痛苦,而他却无怨无悔,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久病床前有孝子。
孝顺孝顺,关键是顺
  王永泉说:“孝顺孝顺,关键是顺,最难的也是顺。”在照顾父母的十几年中,他也正是这么做的。
  物质上的孝顺是最基本的。因为企业效益不好,上世纪九十年代王永泉就下岗了,后来忙于照顾老人,没有很多的时间出去赚钱,因此家中的经济条件并不算好,但是对于老人的物质需求却总是尽量满足。
  老父亲喜欢吃位于杆石桥附近回民小区一家店铺做的高庄馒头,王永泉就经常让女儿专门去买来。老人喜欢吃地方小吃,王永泉就经常让家人买草包包子、油旋等给老人品尝。
  相比之下,精神上的孝顺更难。就拿王永泉老父亲来说吧,老人本身承受着病痛的折磨,行动又不方便,容易情绪不稳定。而老人的病情又要求不能有太大的情绪波动,因此顺从老人、引导老人的情绪就显得格外重要。
  为了照顾老人,王永泉这些年着实受了不少委屈,可家人和亲友的支持却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和鼓舞。王永泉照顾老父亲,王永泉的妻子就在背后默默照顾他,他们的女儿对祖父也非常孝顺。
  提起孝敬老人,王永泉总说这是应该的。“小的时候父母也是这么把我们拉扯大的,如今父母老了,需要我们反哺父母了。”王永泉认为,自己对父母尽孝,其实也是对子女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孝也成为他们家的优良传统,“孝顺父母,家庭自然就和睦了,家和万事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