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紧抓发展机遇,励精图治创名校
2016年05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阳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占地125亩,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开设机电、电子、计算机等16个专业,其中机电、电子、计算机专业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经过三十多年的跨越发展,学校已发展成为集学历教育、短期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3年6月,学校被列入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学校紧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山东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等重要机遇,以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为中心,专业对接产业,深化校企合作,开拓进取,勇于改革,助推学校发展。
  更新办学观念
明确学校发展定位

  阳谷职业中专一直坚持“服务地方,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的发展意识,结合省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科学规划,明确发展定位。在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学校编制了《阳谷县职业中专发展定位规划(2013-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发展定位与目标、学科专业集群建设等内容,确立了阳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理论为精、实践为重、技能为先、人格为本”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升学有基础,就业有能力”的办学目标,以“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为工作重点,着力巩固发展成果,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品牌名校的发展目标定位。
完善学校治理结构
加大开放办学力度

  为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学校着手改革治理结构,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编制《阳谷县职业中专章程》和《阳谷县职业中专理事会章程》,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学校章程的核心内容,为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实施办学和管理活动、开展社会合作办学提供依据。拟定《阳谷县职业中专校企合作发展联盟理事会章程》,明确理事会性质、任务、组织机构、理事单位及理事的权利与义务。制订《阳谷职业中专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明确专业指导委员会性质、组织机构、职责与权利、工作制度等内容,指导各专业建立完善的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原则,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学校坚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升学有基础,就业有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决定了在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上,要按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原则,实行“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例如,阳谷县职业中专机电专业和三山集团、齐鲁电缆共建实训基地,电子专业和金蔡伦集团共建实训基地,畜牧兽医和凤祥集团共建实训基地等。学校还参加了由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的聊城第一职教集团,和莘县职业中专、高唐职业中专、齐河职业中专等学校组建了职校专业联盟,共享资源,共同发展。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对接行业企业需求

  为了更好服务阳谷县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学校通过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以服务社会需求。2013年,构建了适应阳谷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机械加工类、化工与食品工程类、经贸与管理类、畜牧养殖与现代农艺类、电子技术与信息类、教师教育类等六大学科专业集群;2014年,阳谷职业中专根据“扶需、扶特、扶优”的原则,在上述六大学科专业集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出对接行业企业需求的专业群。通过立项,重点建设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3个学科专业。通过对上述专业集群、专业群和重点建设专业的凝练与建设,阳谷职业中专的专业结构与布局得到了优化,初步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
  培养目标特色。作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阳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一直秉持“理论为精、实践为重、技能为先、人格为本”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升学有基础,就业有能力”的办学目标。
  专业特色。学校始终坚持立足阳谷经济,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专业设置上,一是改变传统的“供给驱动”模式为“需求驱动”模式。即不以学校学科水平和师资力量、设备状况为依据来设置专业,而是以满足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需求变化为出发点、立足点设置专业。二是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在聊城市具有领先与示范效应,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
  教学模式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是技能型人才,它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是教学评价的重点,又是教学的最高目标。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阳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逐步形成了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特色。在做好硬件建设的同时,阳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还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三年来,有两名教师去德国培训,10名同志参加了国家级培训,56名同志参加了省级培训,学校还利用假期多次组织教师课件制作、普通话、书法等培训,并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去实践,通过技能培训,教师的专业执教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得到很大提升。目前,专业教师111人,双师型教师82人,几乎人人都是课堂教学能手,车间里的“师傅”。几年来,有5人分别获省优质课一等奖和二等奖,有29人获市级教学能手和优质课,36人获县名师和教育教学综合奖。为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就业技能进一步提升,学校每年都举行一次教师和学生技能大赛,并且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省、市技能大赛,2013年,计算机专业代表聊城市参加省级大赛获二等奖。近几年,有100多名学生在聊城市技能大赛中获奖,有10名教师在市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并多次成功举办了聊城市机电专业、计算机专业的技能大赛。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努力构建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实践体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各专业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人才培养规格调研的基础上,以学生能力输出为导向,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构建包括知识体系、技术技能体系和实验实习实训体系在内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部分专业设置模块化课程;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占专业总课时比例达30%以上,学生实训实习时间累计达1年以上。二是加大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力度。2014年,学校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基于生产与服务实际应用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方面的改革。
加强学科平台建设
提升服务社会需求能力

  利用各种资源,建设高水平实践育人平台。经过几年的发展,特别是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利用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专项资,新购置800万元实训设备金,学校实训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教学实训设备总值现已达到1902万元,生均实训设备值6067元。2014年3月,学校新建3200平方米机械加工实训车间,2015年6月又完成1000平方米的扩建任务,可满足机电专业600名学生的教学实训需求,以及每年1000人次的短期培训任务。学校和阳谷县机械加工产业对接更加紧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能力大大加强。
  学校建有功能齐全的校园网,基本实现数字化管理;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教学平台;所有教学场所均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总台数686台,新增307台,教师用计算机186台,学生用计算机500台,校园网出口带宽100MBPS。
  毕业生就业从容,升大学有“绿色通道”。春季高考为优秀的职校生提供一次继续深造的机会,我校强抓机遇,狠抓教学质量,春季高考成绩无论是升学人数升还是升学率均居全市前茅。三年来有2100多人升入大学,其中有536名学生升入青岛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本科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管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初中毕业生、高中学生来校学习,通过春季高考,成就大学梦想。在这里,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在这里,学生每一天都在朝着梦想迈进。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把“项目教学法”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实施开放性教育模式,提高了办学和育人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学校充分利用资源,发挥专业师资、教学设施优势,与企业和有关单位联合举办长短班,现已成为市残疾人培训中心,县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安全生产培训中心、特种作业培训中心。年培训2600人次。学校积极稳妥地做好学生就业安置工作,毕业生除升入大学的外全部被安置到海尔集团、海信集团、上海达丰集团、阳谷新凤翔集团、阳谷电缆集团等国内或国外知名企业工作,2014年,向韩国、新加坡、日本输送了93名学生和社会青年,就业率达97%,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85%以上。    (张世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