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件引发心理焦虑——
不要让怀疑成为否定一切的“粉碎机”
2016年05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不久前,微博名为“弯弯_2016”的网友在新浪微博上传了一条名为“北京望京798和颐酒店女生遇袭”的视频,引来全国各地无数网友和媒体的关注,几天时间,这起事件的微博关注度达到17.8亿,位居所有热门事件榜首。
    比安全事件更可怕的,是怀疑一切
  “太可怕了!”这是很多人在关注“女子酒店遇袭”事件后的第一反应。“社会这么乱,我都不敢出门了!”这样的声音,在这个春暖花开正适合旅游的季节,也是此起彼伏,一如每一次的公共安全事件曝光后的心理连锁反应。
  还记得“老人假摔”事件后,有多少人在心理上对老人们设下了安全防线吗?包括我自己,走在路上的时候,突然被一个陌生老人拽住胳膊问路,都会莫名紧张!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就像这一次的“女子酒店遇袭”事件,遇袭的女子弯弯,在被拖拽的过程中,一直在大声呼救、尖叫,引起了酒店人员的注意,包括几名路过的房客,可是却都没有上前阻止。与其说,这是他们一时的冷漠、无知,不如更准确地说,这是那颗叫做“怀疑”的种子,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在我们心底生根发芽,让我们变得胆怯、麻木、畏缩不前。
  真的是这个社会已经危险到如此混乱不堪的地步吗?不!任何一个社会都是有序和无序的并存,我们给孩子读《小红帽》的故事,不也在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有鲜花也有大灰狼?危险的确到处存在,但真正引起恐慌的,却不仅仅是这一次两次的可怕事件,而是,你的内心原本就有太多的沉重和恐惧!
  这一点,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有过很好的解释,他说,“如果假定世界是充满危险的,自己是无意义和脆弱的,就会高度地敏感、沮丧、紧张和害怕,不得不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厄运临头,噩梦缠身。”
  这才是最可怕的。每一次公共安全事件后,你的怀疑、否定、冷漠,都将会成为你生命中沉重的枷锁,说好听一点,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不客气的说法却是,这一次,你对别人的危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下一次,你有危险,别人凭什么对你施以援手?
  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善意的信仰
  在“女子酒店遇袭”事件之前,原本还有另外一件关于明星柳岩的“伴娘事件”,也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具体细节就不多说了,不同的是,前者是陌生群体的冷漠,后者则是熟悉的人群的集体羞辱。
  公众人物在熟悉的群体面前的表现,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说处在陌生环境下的陌生人了,所以,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像一部分人那样,尖锐地要去指责另一部分人,而是,想通过追问、觉察、沉思,来重新建构我们的心理认知。
  每天,我们都会面对海量的信息,能不能让违法者被绳之以法,这是警察和法官们的事,我们更需要的是,如何处理这些海量信息的能力和心理。微信里有这样一句话,“有人用微信聊天,有人却在微信里每天学习,自我成长。”同样,心理学家也建议我们,在接受各种信息系统时,不妨把它作为一种资源来利用,而不是,被动地被各种负面信息“污染”。
  以“女子酒店遇袭”事件为例,在一片哗然、同情、指责、质疑、焦虑、恐慌的声音背后,甚至在有人怀疑“是否为炒作”的声音背后,我们仍然听到有网友发出这样客观的声音:“她是一个有智慧的受害者,在遭遇伤害的时候,她成功地救出了自己!”
  同样地,当网上出现“人肉弯弯”的话题时,有大批的网友自发站出来进行抵制,呼吁保护受害者的个人隐私。事后,弯弯也说,她很感动,谢谢大家的保护。这些点滴的善意,比起怀疑的声音,其实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呵护!
  之前,看过受到孩子们狂热喜爱的电影《疯狂动物城》,刚好就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我们都有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但这只能通过改变我们自己来实现。简单来说,就是要从我做起。”编剧将这个观点放在了弱小的兔子朱迪身上,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下,反而让我们收获了惊喜。
  事在人为,我们都在努力寻求进步
  通过这件事,弯弯说,她想借助媒体传递一个愿望,“希望所有人,在看到有人在对他人(特别是女人和孩子)实施暴力行为时,不论对方年龄差距,性别关系、长相如何,都应该及时制止,可以出手相帮,也可以报警求助,让类似的遭遇不再发生。”
  这也是整个事件发展到后来,我们为之关注的意义所在。另外,笔者也想提几点实际的建议:第一,心理上,要对危险有觉察,尤其是女性朋友,出门在外,安全第一,尽量不要太招摇;第二,要有不期而遇的应激能力,国外很多女生从小都会接受自卫的教程,我们在这一方面做得太少,但已经在进步,弯弯的表现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三,保持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心态增加我们应对危险的能力,不良的心态本身就像一团乱麻,干扰人的判断力和应激反应。
  最后,和大家分享的是著名评论员卢新宁说过的一段话,“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利己主义’,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
  但是,她也提醒我们,“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各位的手上。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