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个家庭农场七八成都种粮
“地主”不好当,农场主坦言要挣钱就得换个活法
2016年06月09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除了种粮食外,果树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刘荣章的韭菜正在养根。
商河的家庭农场主任重道远。(资料片)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随着文件提出,商河县的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截至2016年5月份,商河县家庭农场已经发展到294个。然而记者走访发现,294个家庭农场有喜有忧,不少农场主纷纷表示要给农场换个“活法”!
文/片 本报记者 李云云
粮食价格低
“地主”赔本赚吆喝
眼下,商河县的小麦陆续进入成熟期,田地里金灿灿的一片,农民们开始忙着张罗麦收,地多的农户们更是提前一周张罗。玉皇庙镇玉金家庭农场内,农场主张玉军也开始准备收割麦子。张玉军说:“农作物生长风险太大,看着现在天挺好,一阵雨或者一阵大风过后,就有可能影响收成,趁着天好赶紧行动。”
提起今年的产量,张玉军表示还可以,亩产量能达到800斤以上。不过,提起自己近几年的收入,张玉军直摇头。张玉军说:“现在粮食价格太低了,单纯靠种粮食根本挣不到钱。”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玉米价格在每斤0.7元左右,小麦价格在1元左右,两季粮食每亩收入不到2000元,除了租地费每亩地八九百元,两季肥料、农药、人工费外,几乎所剩无几,甚至会出现亏本的情况。
齐鲁晚报记者在商河县农业局了解到,截至2016年5月份,商河县家庭农场已经累计达到294家,其中七八成是以种粮食为主,剩下的小部分除了种树之外,还有种养结合、蔬菜种植等其他形式。农场主王先生笑称:“流转土地的时候,人家都说咱成了‘大地主’,谁知道现在地主是赔本赚吆喝,要不是当初我签了合同,我早就改行了。”业内人士分析,单纯种植粮食看似风险小,实际上收益最低。如果粮食价格持续走低,难免会出现亏本经营的状况。
尽管如此,有农场主坦言,一些家庭农场享受政策补贴,还可以地为抵押,从银行贷款。因此即使稍有赔本,一般也没人退回所承包的土地。
“地主”们扬言
得换个活法
与玉金农场一幅麦收景色不同的是,在商河县琦玮家庭农场内,115亩韭菜地正在修整。农场主刘荣章告诉记者,眼下韭菜价格不是很好,韭菜正在养根,等过两天行市好了,割了韭菜重新生长。刘荣章说:“现在韭菜大面积上市,价格低,等过几天价格高了再卖,韭菜长得很快,割了十多天就能重新发芽上市。”
之前做建材行业的刘荣章,在2013年流转了115亩地成立了家庭农场。为了选择合适的家庭农场种植品种,他前前后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后来决定种植韭菜,经过两三年的沉淀,他的韭菜已经销售到江苏、河北等地。去年每亩地的收入在3000-5000元。就当大家都以为他发大财的时候,他说:“我这几年的本钱也就刚弄出来,前期投入很大,除了市场不可控之外,技术要求也很高,想挣钱得一步步来。”
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刘荣章说:“我一直觉得家庭农场前景很好,但是现实可能有点冷,大家咬咬牙说不定就过去了,要是放弃就前功尽弃了。”未来刘荣章打算再多流转点土地。当记者问到打算种植什么品种时,他表示仍会种植韭菜。他说:“单纯种植粮食收入太低了,还不如人家那些流转土地的人舒服,想挣钱还得想想其他出路。”
记者走访发现,一半以上的农场主表示要换个“活法”,除了种蔬菜、养殖、苗木之外,即使种植粮食也要有特色。农场主付先生说:“我打算重点育种小麦,大型机械家里都有,种植方式也差不多,种点特色农作物还能多赚点钱。”
“船小好掉头”
关键有个好舵手
自2013年提出“家庭农场”以来,家庭农场迅速发展起来,与南方成型的家庭农场相比,商河的家庭农场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少农场主表示“我们现在是摸着石头过河”。农场主张先生说:“我当初流转土地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种了一辈子地,还有点经验,靠着种粮这点经验,多少还能混口饭吃,谁知道这经验根本不顶用。”
在张先生眼中,自己开了家庭农场后,感觉“很自由”,就觉得偌大的土地想种啥就种啥。张先生说:“咱自己的土地,自己说了算,船小好掉头啊,种的东西不行咱就换。”张先生在自己地里种过花生、土豆、玉米、小麦等不同农作物,折腾下来,也没挣多少钱。
接下来,张先生打算种点果树,然后开个农家乐,这可是他从外地取来的经。张先生说:“去年,我去江苏那边看了看人家的家庭农场,发展得很红火,回来看看咱的,太单一了,作为农场的大当家,一定要确立好方向才行,咱县里的人还是应该多走出去看看,老困在家里船都跑偏了。”
业内人士周先生分析道,商河县近三成的农场主还存在“农民种地”的想法来经营家庭农场,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思想比较保守。尽管近几年以来,商河的采摘、观光农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品种单一等问题。周先生说:“如何经营家庭农场,绝对不是说单纯知道种地就行,对于市场行情、政策调整等方面都要有宏观调控,这方面,农场主任重道远。”
据了解,目前家庭农场的扶植政策除了简单的小麦直补之外,每年还会有市级家庭农场评选等活动,会获得10万元以下补助。周先生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家庭农场更加专业化发展,与此同时,农场主的专业知识一定要提高才行。”
□延伸调查
半数以上农民希望土地流转 “土地承包出去,我们更挣钱!”
本报记者 李云云
当农场主在给农场寻出路的时候,将土地承包出去的农户乐得清闲。据了解,农场主租种土地每亩地的租金在800-1000元左右,租种费用令农户“挺满意”。农户张先生说:“其实土地承包出去之后,我们更挣钱了。”
据张先生描述,他们村中一半以上的人都希望土地流转,其中80后、90后九成以上的人同意土地流转。其中,60岁左右的农民是反对比较激烈的。张先生说:“60多岁的老人,很难出门找工作,在村里,60多岁还能干活,他们也就把挣钱的希望寄托在土地上了,不过靠地还真发不了财。”张先生提到,粮食价格上涨,农药化肥、机械收割等费用并没有下降,农民的实际收入在“缩水”,靠地吃饭有点难!
张先生家中8口人,大约有20亩地,每年土地承包收入在2万左右。张先生的父亲农忙时,还去农场打点零工挣钱,张先生和妻子全年在外打工,每年收入六七万。这样一来,他们家的收入要比在家种地时的收入还要多。张先生的父亲说:“一家一户的种一亩三分地,根本比不了大型机械化生产,土地流转是大趋势。”
张先生坦言,一直以来“地就是命”的想法在农村老人心中根深蒂固,早几年,谁家地里有草都会引来村里人的笑话,麦收秋种更是一年中的“大事”。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加快,农民对于土地“越来越不上心”。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从播种到收获,中间很少回家,任粮食自由生长。如果家庭农场模式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对于农户来说是一件好事。“靠地养老靠不住,不种地了照样挣钱,何乐而不为。”张先生如是说。
在张先生的村中,也不乏一些实在脱不开身在家种田的人,这部分人会选择租种村内土地,但费用要比租给农场主便宜的多。同村陈女士谈到,农场主在选择土地时,对于土地周围情况要求较高,一些水源充足、耕种方便、靠近道路的农田比较抢手。陈女士说:“我家农田地理位置不好,人家不租,我打听了一下,租给村里人才三四百,想了想还是舍不得,要是像租给农场主那样1000元的话,我早就租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