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想进来,里面的想出去
银行求职者从业者面面观(下篇)
2016年06月09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可以说良好的公众形象、求职者的高预期,导致银行求职者趋之若鹜,银行的魅力和魔力可见一斑,求职者无限朝思暮想的梦中女神到底是“素颜天使”还是“化妆皇后”呢,我们从业者的角度来一探究竟。
本报见习记者 王猛
从业者:
外面那么美
我想去瞅瞅
一位有着二十几年国有商业银行从业经验的人士告诉记者:“经济下行,企业经营困难,银行不良贷款率攀升,直接导致早已在当地深耕作业的国有商业银行元气大伤,几年的利润难以弥补不良贷款形成的利润缺口,反倒晚来的小银行日子比较好过,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放开、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及国家允许银行破产来看,未来势必会出现大鱼吃小鱼的局面。”
“银行躺着就能赚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这位老银行感叹到,“这不,我们单位小区原来集中供暖制冷的福利今年也彻底取消了,同时发展的主题恒在,如今银行地位已大不如前,这几年特别不好干,又累还拿不着钱。”这位老银行一席话道出了银行现在的困境——勒紧裤腰带搞发展,这让很多习惯安逸的人很难适应。反观进驻较晚的小银行,船小好调头,大多在这次周期衰退中侥幸逃过一劫,但发展的重担并不轻松。
虽然银行员工的收入有小幅度的减少,但是银行员工的高收入已成为共识。同时记者也发现,尽管银行平均薪金水平很高,但员工之间差距很大,不同层级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也无怪乎历次统计数据出炉后众网友纷纷戏谑留言:“自己的水平不仅是拖后腿了,简直是到脚后跟了”。同时银行的工作并不像外人看起来那么光鲜亮丽,银行业更是流传着“五六点早起劳作,五六点晚上应酬,五六小时睡觉时间,五六种肠胃疾病”等很多类似的段子,我们敬佩这样的敬业精神,但这同时也凸显了从业人员的无奈。
银行的高激励高压力,如不亲临其境,难以言传意会。可以说正是在这种普遍高收入的行业中,员工个人收入的差距被无限拉大了,有部分员工萌生这山看着那山高的心态,记者也了解到有些银行高层更迭频繁,这使很多员工也随高层的变动而变更了工作岗位,“三年换了三个岗位,合同最后半年把我调到业务口上还背了原来客户经理的大基数,眼看就到续签合同的关键时期,这不是明摆着要我失业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有银行员工这样告诉记者。种种原因让很多圈内人萌生了走出去的念头,三分的情怀,七分的无奈和不满。
记者观点:
银行虽好
可不要贪杯
银行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资金的集散器及信用的运用者,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天生自带的“多金”光环而为世人所瞩目,为应、往届毕业生求职的第一档首选职业,但同时银行因其极强的专业性和平台依附性,造成从业者走出去时可选择面很窄,可以说银行是一个“严进宽出”的行业。
一方面银行入职门槛高,像小刚这样有名牌大学背景试图挤入银行圈的人不在少数,但很多人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没有了音讯,因为他们忽略了银行还有一个“嫌贫爱富”的“怪现象”,虽然存贷比的红线去年已经取消,但是存款一直是银行立行之本,对这个圈内人戏谑为“高中生就能干的工作”来讲,高层管理者在未完全了解求职者自身能力的情况下更看重的是他们背后的社会资源。
其次,退出门槛低,可以说只要不涉及到不良资产的处置,大部分银行员工依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可以自由离职,但也因这个平台的特殊性,除去那些类似“去看世界“的情怀不考虑,银行员工离职的成本普遍较高,其可选择的行业面较窄、自身专业能力受限。
这种外人无限向往,圈内人又选择出逃的围城思想从侧面反映出现今就业环境的恶化、信息的不对称、选择的盲目性。诚然美好的东西值得人去追求,但是银行毕竟是服务社会经济的服务行业,没有实体经济的繁荣,银行的美好或许是镜中月、水中花并不能长久,当求职者都奔向高大上的行当,无人俯首甘为孺子牛时,社会需要反思,我们自身也要反思,没有粮食如何酿的美酒。银行虽好,可不要贪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