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结束了,家长在考点门口等着孩子。 本报记者 李洋 摄
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拿着试卷走出考场。 本报记者 李洋 摄
高考是求学生涯的一个特殊节点,是每个经历过的人都难以忘怀的岁月。在2016年高考的送考大军中,不少家长曾是高考的参与者,如今以“过来人”的身份陪孩子考试,除了对孩子的担心和希冀,涌入他们思绪的还有属于那个年代的高考记忆。
本报记者 樊舒瑜
见习记者 马玉姝
70年代高考生:
骑1个多小时自行车
回家看录取通知书
“1974年从高中毕业,那时候不兴考大学,好多同学选择早点进社会。”考生家长王秋忠介绍,毕业时,班里包括他在内只剩下10名学生。1978年,全国统招,他说,自己当时的心情就是,无论如何都要去试一试。
尽管过去近40年了,王秋忠的高考记忆仍清晰如昨。“现在是一人高考全家紧张,我那会儿爸妈可淡定了,也没来送我,我自己骑自行车去考试。”中午热得不行了,他便拐入街角的冷饮店,奢侈了一回,给自己买了杯冷饮。“那种畅快,现在都记得。”
“后来,录取通知书寄到村里才知道自己考上了。”别提多高兴了,那天他还在工厂上班,工厂离家里远,听说消息后骑着车子,用了一个多小时赶回家看通知书。
王秋忠说,他会和孩子分享自己的高考故事,那是一个为梦想而努力的故事。
80年代高考生:
那时没有陪考家长
都是独自去考试
曾在1988年参加高考的送考家长王先生介绍,那时候,高考没有陪考的老师和家长、也没有交通管制,都是独自一个人去参加,那时候的高考似乎是静悄悄的,“也不像现在孩子这么紧张,觉得考上考不上无所谓,能参加就很满足了,只要能发挥出正常水平就可以了。”
王先生坦言,如今女儿参加高考比当时自己高考要紧张很多,当时家长也不像现在这么照顾周到,悉心陪考,“虽然那个年代考大学非常不容易,但也没有想过要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后来虽然考上了,但上了一半就下来工作了,一门心思想着多挣点钱。”
谈到对孩子的期望,王先生说:“希望尽量能考好吧,但是不给孩子压力,随她自己兴趣。孩子考上一个好大学,将来能学到好技能,我们做父母的就很欣慰了。”
90年代高考生:
一个班只有
几个人能考上大学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是考生家长唐女士对高考的记忆,她1991年参加高考。
“已经20多年了。”唐女士说,“当年的高考,可以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很难想象当时年纪轻轻,内心竟然那么强大。”
她回忆着当年邮局把录取通知书寄到学校的时候,她那一脸的自豪。她说:“当年那么多人考试,一个班只有几个人考得上,一旦收到通知书了,那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一张录取通知书,就会改变你的一生。”唐女士说,那个年代,取得一张大学的通行证,才能够更好地选择自己以后的人生。
相比现在的高考环境,唐女士表示,“条件好了,环境好了,希望孩子们能发挥得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