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引导没错,卡得太死成病根
专家支招:可大幅提高补贴额度
2016年08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创业者遭遇资金难题的当下,上千万的小微企业一次性创业补贴和一次性岗位开发补贴仍在“睡大觉”。政府有钱,怎样花在小微企业上?专家和行业人士均表示,发放模式得改改了。
  本报记者 王皇 张玉岩  

把后置补贴
改为前置扶持

  “找个会计”为创客们提供互联网财税服务,创始人苏剑具有创业者和创业服务者的双重身份,对于小微企业补贴的各种政策深有体会。
  “根据《劳动法》,企业需要为员工缴纳足额社保,而国家扶持的肯定是正规规范企业。”苏剑说,补贴设置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并且鼓励、带动企业规范化运转,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补贴设置的门槛并不高。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钱想要花出去,并不容易。“这项补贴属于后置性补贴,要求企业履行一定的责任后才能拿到。而在实际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在初创阶段并不了解政策,而且资金并不充裕。”苏剑说,“等到他们想再申请时,就发现不符合条件了。”
  苏剑认为,可以通过引入市场的方式,将后置性发放补贴改为前置性。“比如把一次性创业补贴做成一笔贷款。假如初创企业资金不充裕,没有钱缴纳社保,可以向银行或者第三方机构贷款,用贷款来缴纳社保。等到政府的补贴到位,可以用这些补贴来偿还贷款。”通过这样的方式,银行或者第三方机构为了保证能收回贷款,也会指导初创企业正规运行。
减少扶持数量
提高扶持额度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网商分会副秘书长鲜涛认为,设置一年的社保缴费要求,对小微企业创业来说,周期过长。他说,对很多小微企业而言,缴满一年社保这个门槛太高。而且不论是补贴1.2万还是2.4万,企业付出的成本都不少。
  他提醒,政策要达到引导企业规范化运营的效果还得下一番苦工夫。“能够达到标准的企业确实不会太多,太多企业能拿到,体现不了引导性。但是如果太少企业能拿到,这个引导的效果又达不到。”鲜涛建议,政府部门可以把这些扶持资金作为一个基金,给有一定基础的小微企业,有针对性地提高扶持额度。
  “比如一家企业补贴是2.4万,扶持2000个企业,花4800万。但很少企业愿意去申请。如果通过基金的运作,将一个企业的扶持资金提高到50万,扶持96个企业,同样是花4800万,就会有96个小微企业正规化,这个吸引力和效果就上去了。”鲜涛说。
小微企业也要看长远
别只从社保上省钱

  济南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征认为,“如果真想扶持小微企业创业,就应从实际出发,可以考虑缓缴。对企业的营业情况、资信、投资实力进行一定的调查,相应地给予扶持。”
  王征说,小微企业自身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有实力的小微企业,不应该一心从社保当中省钱,而应该努力使企业规范。这样能给商业伙伴、企业员工更多的信心,最终仍对企业发展有利。
  “小微企业虽然个头小,但发展战略不能小,应该要有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王征认为,政府部门有心对小微企业进行扶持,还应该设置小微企业能够得着的条件,如果政策资金发不出去,也很难起到作用。“社保应该缴,但以缴社保为前提来卡条件,就不太好,有一些行政命令的色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