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也许最难教
2016年08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雨茂
  一位在中学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同学告诉我,她学校有一位年轻老师,读书很多,口才极佳,课上得生动有趣,深受学生欢迎,但这个老师所教班级学生的语文成绩并不能在年级名列前茅,因为他不如老教师那样抓得准考点。任教班级语文考试成绩排名前列就是好老师的标准吗?如果考核方式与内容有问题,成绩就不能说明什么。我有一个朋友,中学期间博览群书,高考语文成绩几乎拖了后腿,不过他还是进了中文系,大学期间,他是全校公认的才子,现在不仅是教授,还是知名作家。
  在中小学课程中,语文也许最难教。回忆中小学老师时,语文老师虽然因为大多兼任班主任而让学生记忆深刻,但如果谈到教学,留下好印象的相对较少。十几年来,我一直教授大学语文,每教一个新班,都要做一次课堂调查,喜欢语文课和写作的同学,从来不会超过两位数。文学院的情况也不乐观,读书少、不喜欢写作的学生比例非常高。每到指导毕业论文时,老师最痛苦,因为质量差的文章比比皆是,老师们甚至发出“一届不如一届”的感叹。
  一些关注语文教育的学者认为,现在的语文课太注重表演,课堂上老师在表演,学生在表现,文化素养、审美素养、人文素养与公民素养等极为重要的内容湮没于无形。语文课像接受外科手术似的被分割成了几大块,重点、难点分明,知识点一个也不少,就是没有思想,不能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判断。虽然课上得很热闹,课件做得也精美,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轮番轰炸,但学生并没有掌握阅读赏析的方法,作文写得味同嚼蜡。另一个突出问题是语文课被大量练习占用,除了平时作业,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在练习,初三或者高三全年都在练习,课外阅读远远不够,就连教育部指定的必读书目,有些学生都不能完成。因为读书少,所以视野狭窄,思想僵化,天性得不到解放,缺乏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审美素养与写作素养不够,给今后的发展带来隐患。在大学教书这些年,我和同事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学生语文能力的不足,大学新生的语文水平甚至呈逐年下降趋势,具体表现在写作水平低,错字、病句太多,逻辑混乱,缺乏思想,而且普遍存在不爱阅读、不懂鉴赏的问题。
  同学、朋友、学生中有很多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他们讨论时,大家都对中学语文教育现状忧心忡忡,但受制于升学考试,似乎都难做出改变。据我所知,中学语文教师中已经有一批拓荒人与先行者,比如被钱理群教授誉为“可以称得上是教育家”的马小平。据马老师的学生邓白洋回忆,马小平会在初一、初二阶段完成三年的课程,初三用来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马老师经常和学生下围棋、国际象棋,打桥牌,打篮球。邓白洋认为,“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我们尚显稚嫩的心灵模模糊糊感知到了诸如自由之思想、平等之精神的概念,开始认识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追寻意义和价值,知道了自信的重要以及做自己喜欢的事更能激发潜能。在这些层面,马老师从不直接给我们答案,而只是启发我们思考。”虽然得到了学生认可,但家长并不认同。在深圳中学任教期间,一次家长会结束后,马小平被不理解的家长围住,责问他为什么不教课本上的内容。马老师回到办公室后泣不成声,非常委屈。马小平的遭遇不能说明应试教育多么得人心,只能说明旧的教育模式不仅能禁锢学生的思想,也能毒害家长的大脑。长此以往,语文能力的持续下滑就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趋势。
  近三十年来,我一直保持着对文字的敬畏,笔耕不辍,与高中语文老师席老师的影响密不可分。我们当时与现在的中学生一样,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尤其怕写作文,因为不喜欢写,语文老师大费周章,效果往往还不好,席老师的办法是让我们阅读杂文。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同学们大都喜欢质疑、反思与批判,思想远比现在的中学生活跃。席老师喜欢杂文,号召我们订阅杂文报刊。我们当时最头痛作文的谋篇布局,比如题目如何起得新颖、开头如何吸引人、怎样展开、末尾怎样造成言近旨远的效果等。这些问题既让同学们摸不着头脑,也让席老师劳心费力。席老师让我们阅读杂文,而不是死记什么作文宝典,可能因为杂文在结构方面匠心独运,即使尺寸之间,杂文家也能辗转腾挪,别开洞天。我的作文水平终于有了进步,离不开席老师的指点。虽然高考语文成绩并不理想,但我不会埋怨席老师,也不认为自己语文水平低。考高分的同学其实对语文没有兴趣,也不爱好写作。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吊诡之处,因为接受了大量训练,所以在考试中斩获高分,但这种学习方式也败坏了学生的胃口,语文如此,其他课程亦如此。
  12年前,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王蒙呼吁展开汉语保卫战。他沉痛地说:“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在此之前的上海“文学与人文关怀”高校论坛上,著名作家莫言、余光中、苏童等人就发出了类似警告:“我们的华语世界已经到了濒临失落与拯救的边缘!”人们将“汉语危机”归咎于英语与拉丁文的普遍使用、民族自豪感的缺失、语文教育的僵化、网络语言的泛滥、普通话的强势与方言的萎缩等。对于汉语危机的提法,许多人并不赞成,认为中国有十多亿汉语人口,不大可能像大熊猫一样需要人们去拯救。实际上,作家们敏锐地感觉到,不仅学生,其他人群的汉语水平也在下滑,以此来看,作家们呼吁保卫汉语是有先见之明的。如何提升国人的汉语水平,既需要学者专家研究对策,比如编选教材、培训师资等,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改革考核方式,更需要语文老师身体力行,切实改善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本文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