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脚下三小庙
2016年09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复建后的关王庙几乎和普通的民房一样,但旁边高大的翠柏却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悠久。
  关王庙里的残碑碑文字迹工整,端庄秀美,由于损毁严重,不知出于什么年代。
  关王庙“龙头凤尾”翠柏。
  从杨土庙的庙顶看出这座建筑保存基本较好,但下去看会杂乱无章。
  整洁一新的北站佛堂庙。
     马山镇位于济南市长清区的正南方,因镇西有险峻的马山而得名,104省道(济兖公路)贯穿南北。在马山的东山脚下也就是镇驻地南边,有关王庙、杨土、北站三个村子非常有名,原因是这三个村子都有一个建于明清时期的小庙,这些古代遗存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村庄历史变化的见证者。
  文/片
本报特约通讯员 赵福平

明朝皇帝敕
修的关王庙

  从马山镇驻地出发,沿着平坦的104省道南行,大约走上三四里地的路程,就来到了关王庙村。
  在村东一座十多米高的小山顶上就是关王庙,庙的东邻为关王庙小学。从掩埋在草丛中的一块石碑上,我们就会发现关王庙的建造历史。明朝正德九年(1514年),当时的皇帝命一位叫华珍的宦官来此地建修关王庙,由于种种原因,庙宇在较短的时间内损毁严重。到了明隆庆四年(1570年),山下庄里的工匠奉朝廷之命对庙舍进行了维修和续建。此时的关王庙建造精美,规模较大,远近闻名。
  非常遗憾的是,明朝修建的这座庙宇在后来的各种动乱中被夷为一片平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关王庙是村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建的。重建的庙舍为三开间抱厦样式,室内供奉着关羽的塑像,两边站立着关平和周仓,东西两根立柱上钉挂着一副对联“汉封侯清封大帝,惜为相今敬为神”。塑像做工较差,对联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尽如人意。 
  在庙舍东南位置,长有一棵树形独特的翠柏,分东西两干。东枝细长单一,似一长龙,西枝繁茂旺盛,如一凤尾。因此形象,当地人把这棵柏树称为“龙头凤尾”柏。从树干的胸径来判断,此树的树龄至少应在千年以上,差不多为宋代种植的可能性最大。 
  眼下的关王庙杂草丛生,昔日有关庙宇的基石、柱础、砖瓦、石碑等建筑构件散落一地。至于当时的明朝皇帝为什么命令在此修建关王庙,由于实在无材料可考就没人知晓了。 
孤寂落魄的
杨土庙

  离开关王庙继续走104省道南行,再沿着一条乡间水泥路向东走上三四里地,路的尽头就是杨土村。杨土村不大,人口约有七八百,傍山而居,正东翻过山为五峰街道办的葛条峪,东南翻过山是万德镇的王家窑,因处三个街镇的接合部,所以整个村子清新静谧,美如画卷。 
  杨土庙坐落在村东一条大街的北侧,为一三开间的单体建筑,青砖青瓦,长阔分别为8米和4米,前脸为1.5米宽的抱厦,抱厦正中的两根立柱选材一般,立柱下方的柱础为较薄的鼓子石。
  东西两道山墙的外平面齐整,四周的青砖包虎皮石而建。上方的竖条长砖沿屋顶的最上部弧线而砌,显示出犹如“人”字形的优美线条。特别是东山墙正中靠上位置的砖雕精美雅致,清晰完整,是一处难得的砖雕艺术品。 
  庙舍的顶部由青色的片瓦铺设,屋脊建造得非常艺术,几条飞腾的长龙横贯东西。许是年久失修的原因,两端的鸱吻已无了踪影,最上部和最下部的瓦片全碎,后人不得不安上了现代的红瓦以防雨水。 
  不知什么原因,这座小庙现在成了一处个人的房产,主人又在庙前搭建起一座西屋,加上庙内又堆放了很多杂物,所以显得这座古代建筑落魄孤寂,乱七八糟。至于杨土庙建于什么年代,有什么用途,由于主人的不配合也就无从查考了。
350多年历史的
北站佛堂庙

  从杨土庙返回104省道,继续南行三四里地的路程,就会到达北站村。北站也是马山镇最靠南的村庄,再向南不远翻过山口就是肥城的地界了。
  在村南一条大街的西侧空地上就是佛堂庙的位置,佛堂庙也叫佛爷庙,从镶嵌在前墙右边的一块石匾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建筑修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由此算来已有355年的历史了。
  佛堂庙南向而立,三开间布局,东西长约8米,进深4米,高度5米。门窗皆为木质,前脸两侧的池头上分别刻写着“风调”“雨顺”四个汉字。顶部的灰瓦平直顺滑,脊顶的正中有两条长龙横卧,两边为通透简洁的弧瓦叠加而成的瓦花。屋脊东西两边置有尾巴外拧的鸱吻两个。 
  走进庙内发现,正北白墙上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幅挂像,两边分别挂有探手、挖耳、开心等罗汉像,每边9幅共18幅。东西两山墙上也各有一幅佛祖挂图。 
  从和老乡的交谈中得知,室内原先有佛祖的雕塑三尊,文革被砸,佛堂庙损毁严重。现在的庙室是村民近年来重新修缮而成。经过整修的庙舍白墙红柱,洁净一新,庙前的广场也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