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了公信“民间奖”难走远
2017年02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爱玲是现代著名作家。
     近日,因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公开质疑“张爱玲文学奖”的合理性,再次将“野生”的民间文学奖的尴尬境遇推至公众面前。近年来,不少“民间奖”因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而受到外界质疑,有的奖则办成了自娱自乐的小圈子活动。民间文学奖能否坚持艺术主张,发挥其对主流文学奖的补漏作用,还需要在公信力和影响力上下工夫。

  本报记者 师文静

名人文学奖
频频遭质疑

  2月7日,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通过澎湃新闻发表声明称,2016年设立并颁发的首届“张爱玲文学奖”并未获得授权。从公开信息看,“张爱玲文学奖”由张爱玲国际文学研究会和亚太晴朗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共同主办,辽宁中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于去年10月在辽宁大石桥市颁出,山西籍作家李迎兵的《雨中奔跑》获奖。宋以朗称,依照张爱玲生前遗嘱,也无意授权举办任何文学奖项。该声明一出,迅速引来关注,“名人冠名奖”到底要不要授权,已逝世名人姓名如何受法律保护等问题成为焦点。
  而2013年由收藏界人士设立,且已经颁发两届奖的“路遥文学奖”也面临尴尬的境地。该奖的争议在于它以作家路遥命名奖项,却并未获得路遥家人的同意。路遥女儿路茗茗向该奖创办者维权,称对方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路遥姓名和肖像,构成侵权。至于名人冠名文学奖要不要授权,法律界各有说法,有的认为,遗产继承人无法限制他人对死者姓名和肖像的使用;有人认为,死者的姓名利益和肖像利益依然存在,并与近亲属的精神利益密切相关。但法律规定,在死者名誉收到侵犯时,近亲属有权提起诉讼。
  这两个奖项是否合理合法,遭遇了亲属或者继承人的质疑,首先就损伤了奖项本身的名誉和名声。而外界更多质疑还集于它们是否在官方机构登记和申报,是否有“身份证”,以及评选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专业民间奖
应为文学拾漏补遗

  民间文学奖自1998年前后兴起,直至今日不断涌现,主要包括由文学期刊和出版社举办的评选,如人民文学奖等;各评选委员会举行的评奖,如各种民间诗歌奖;各基金和商业机构资助的评选,如路遥文学奖、张爱玲文学奖等。这两年较受关注的民间奖还有“书院文学奖”“农民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星云奖”等不同趣味的评选。
  在通俗文学领域,这两年由一些网络平台颁发出的“类型文学奖”和作家评选榜商业味道很浓厚,它们关注的是当下流行文学的创作,评选出玄幻、悬疑、科幻等类型文学作品,该类奖没有很大的含金量,更多是作家与粉丝的一场狂欢,评奖的公正与否,也不太引人关注。
  在诸多奖项中,“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等奖项小趣味浓厚,是科幻迷的一次嘉年华,其评选既国际化又非常贴近市场,吸引无数大学生和科幻迷参加,在科幻领域形成很大影响。
  面对名目繁多的文学奖,北京大学教授邵燕君在接受采访时称,民间奖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奖、政府奖有一定补充作用,起到促进文学百花齐放的作用。当然,“民间奖”起到这个作用的前提是遵守自身的评选标准,把握住公信力,否则失去意义。
  以人民文学奖为例,该奖从杂志本身刊发的作品中进行评选,评委由读者、作家、批评家组成,力求均衡、权威。曾有人戏谑道,获此奖就离茅盾文学奖不远矣。曾获该奖的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毕飞宇的《推拿》、李佩甫的《生命册》等的确最终问鼎了茅奖,成为文坛诸多奖项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不同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主流奖项作品严格要求在纸媒发表才能评选,一些比较专业类的民间奖视野比较开阔,参评作家的地域性限制也不严格,将更大范围的华语作品推至读者面前。如“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举办多年来,在力求独立、专业化的同时,就以年轻化、时尚化受到关注。它既聚焦贾平凹、余华等传统文学作家,也关注张悦然、李傻傻等新锐作家,以及柳下挥、邵珠等网络作家。不过,该奖也被认为在“圈子化”的循环往复中继续,这也是诸多民间奖面临的瓶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