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双语实验学校吕艳丽:
她的物理课堂上,满满生活味儿
2017年03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许亚薇 

一杯水“品”折射,
两本书讲摩擦

  在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特点时,吕艳丽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导入,生活处处有物理,物理课课有情境,从而使学生愿学,乐学。”
  “物理来源于生活”也正是吕艳丽一直以来秉承的观点,她的物理课堂上,从来少不了从生活中引入的例子和道具。
  光学虽然不是初中物理中困难的部分,但却非常适合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来做实验和讲解。学习光学章节时,吕艳丽用一节课的时间带领大家一杯水“品”折射。“把一支铅笔插入玻璃杯,让学生们通过上下左右多个角度来观察,发现折射的奥秘。”吕艳丽说。
  除了“一杯水品折射”,吕艳丽还用两本书讲摩擦。“先两本书摞在一起,倾斜的时候一本书掉到地上,然后把两本书一页一页插起来,书就分不开了,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告诉大家物理知识。”吕艳丽说,有时候创新性地处理教材,整合教学资源是很重要的,可以真正激活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当然,教学用到的生活案例远不止这些,在讲大气压强时,她讲到了“拔火罐”,用学生们熟知的东西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
  “很多时候是特意思考的,在讲课之前,考虑这一章节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或者来源于哪些生活中的现象,然后就可以在上课时做到随手拿来,不断改变和创新,变换讲课的视角。”吕艳丽说。
  其实,吕艳丽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要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告诉他们学物理的同时,更是学习一种科学思维方法,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注重动脑,提升学习能力。
眼中无差生,
所有学生都是可塑的

  在吕艳丽的眼中,永远没有“差生”,她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是可塑之才。“有些学生可能基础太差,或者自信不足,还有的因为家庭原因造成成绩不理想。”吕艳丽说,对于这些学生,会在课余时间给予帮助,及时解决问题。
  “我一直认为‘成功是成功之母’,有时候他们只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认可,从一点点成功中,他们就可以获得成就感,慢慢积累自信心。”在吕艳丽的班里,几乎没有学不好物理的学生。
  让吕艳丽印象最深的是四五年前教过的一个女孩。女孩的妈妈生了重病,给吕艳丽打来电话,说孩子特别信任物理老师,想让她代替“母亲”的角色,带她提高成绩,变得更加自信。
  从那以后,吕艳丽每天带她回家,从物理开始辅导,渐渐地也开始辅导其他学科,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吕艳丽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后来孩子考上了山师附中,就在她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她的妈妈去世了。”说起四五年的事,吕艳丽依旧有些动情,很想知道孩子现在过得怎样。
  吕艳丽说,有些父母离异的孩子,哪怕你多一句话的关注,都能够在他们内心深处产生涟漪。“比起健全家庭,他们更渴望被关注。”
  除了孩子们,吕艳丽在学校还有两个徒弟,如今他们也已经慢慢挑起大梁。同样是吕艳丽学生的张艳娥,2010年从山师物理系毕业,研究生毕业的她从没想过,一开始自己讲课的内容孩子们竟然听不懂。“理论多,实践少,也不知道孩子能够接受到什么程度,就在慢慢摸索,不断跟吕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找方法。”张艳娥说。
  “张艳娥老师的《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课程获得国家教育一等奖,同时还是运用时下最流行教学技术的高手,曾代表学校给全区的校长做高水平的电子书包展示课……”采访中,吕艳丽表示,整个学校的物理教师队伍都很优秀,不断探索如何将物理知识生动有趣地传授给学生们。

  思维敏捷、思路严谨,说话条理,极具逻辑性,这是身边老师和学生们对济南市东方双语实验学校物理老师吕艳丽的评价。在初中教物理的吕艳丽,更看重的是发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追求的一直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吕艳丽(右)和徒弟张艳娥探讨业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