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河小学一群女教师用情感教孩子:
让孩子在学校也能感受母爱
2017年03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尹明亮 实习生 程子涵     

成自闭症孩子
最好的朋友

  下午的课程还没开始上,在滨河小学五年级三班,看到班主任樊文走进教室,原本安静坐在座位上的安安有些兴奋,拉住樊文的手,就往走廊里画展的地方走去,亲昵又有些执着。在这个班里,安安是个特殊的孩子,用五年的时间,樊文成了他在学校最信任的人。
  “给予每个孩子情感上的呵护,是我们的一个宗旨,但对有自闭症的安安来说,要走进他的心里,并不容易。”从一年级开始,安安就来到了樊文的班里,让这个特殊的孩子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说话、学习,是父母的期待,也是樊文的愿望。“但其实没有那么容易。”五年的陪伴,让樊文对这个特殊的孩子有了特殊的感情,也见证着孩子一点点的进步。“用了两周的时间,才让安安第一次开了口,直到一个学年快要结束时,安安才第一次和我有了对话,虽然只有简单的三句话。”樊文说,几乎每一天,她都会来拉着安安的手,亲自送到家长的手中,也在一次次的拉手中,她赢得了安安的信任。
  在画展前,安安对樊文讲着他最喜欢的画,语句很短,但对每一句话,樊文都耐心地倾听和回复着。“最欣慰的是五年的时间,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学会像照顾一个弟弟一样帮着照看着安安,尽管他是一个特殊的孩子,但大家都对他怀着感情。”樊文说,或许是因为安安的存在,整个班级成为一个充满温度的情感场。
纠正家长教育偏差
  在滨河小学,对于安安,每一个老师都知道,安安也是每个学生都要保护的对象。“让学生站在学校的中央”这是滨河小学情感教育的理念,安安不是唯一一个受到呵护的孩子。
  “学校多数孩子都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一些爸爸妈妈过于忙碌,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有一些偏差,就需要老师付出额外的努力。”对四年级三班的老师李晓来说,一个“小魔头”就逼得她不得不做了一次马大姐,“孩子跟着妈妈爸爸在济南生活,爸爸身上的自大、强势、暴躁也传到了孩子身上。”孩子妈妈只能无奈地向李晓含泪倾诉。“对一个学生来说,要教的不光是孩子,还有家长。”为了改变“小魔头”家里的状况,李晓几次跟孩子爸爸交谈,“直到有一次,把孩子的爸爸说哭了。”几年下来,“小魔头”原本暴躁的性格也开始慢慢改变。
  “作为一个班主任,很多时候,教育家长比教育孩子还重要。”许力敏是滨河小学三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协调孩子家里的事情做得也不少,“有的家长可能本身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对孩子的教育重视有余、方法却不合适,教家长怎么教育孩子也是时常要考虑的。”
家里缺少的爱,
老师要补上

  “作为女教师,有时候身上的母性一不小心就被激发了。”在滨河小学三年级一班,对大龙来说,班主任李培艳很多时候都在扮演一个妈妈的角色。“孩子的爸爸妈妈离异了,开货车的爸爸又经常不在家,如果老师不多给予一些呵护,孩子的成长就会有许多的未知。”在李培艳的办公室里,有一张属于大龙的“办公桌”,那便是他写作业的地方。
  “因为家庭关爱的缺失,每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表现。”对于班里的学生媛媛,五年级四班的班主任张兆琨也是绞尽了脑汁。“多少次的批评都比不上一次让她感受到你对她的关爱。”张兆琨介绍,因为父母忙于生计,养成了媛媛散漫的性格,“可是偶然的一次机会,发现孩子爱写小诗,于是顺水推舟,表扬了孩子两次,孩子上课就专注起来了。”
  “学校的教育,就要让所有的孩子都享有一样的爱,一样的教育,孩子缺什么,老师就要补什么。”一年级四班的班主任张睿至今依然每天牵挂着一个叫诺诺的孩子,“从小跟爷爷长大,爷爷的性格就有些孤僻,以至于孩子都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有些孤僻。”每到课间,拉着诺诺聊天,成了张睿经常的功课,“如今能和同学们交流了,也时常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对于诺诺的每一点进步,张睿都注意着,“半年的时间,孩子开始渐渐融入了同学们中间,在班里有了朋友,这也算是最大的欣慰了。”张睿说。

  在济南市天桥区滨河小学,11岁的安安(化名)每天只和一个人说话,每每见到班主任樊文,这个有自闭症的孩子总会紧紧拉住老师的手。在这个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要生源的小学里,八成老师都是像樊文一样的女老师,给予每个孩子情感上的呵护是这一帮女老师共同的理念,在学校里,她们就是每一个孩子的“妈妈”。

  ▲济南市滨河小学的几位女教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