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地图”当成公共服务标配
2017年07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付 彪

  本市各家中小学的特色和联系方式是什么?养老机构都分布在哪里?申请的自住商品房建设进度如何?医疗机构怎么预约挂号?空气质量比如PM2.5实时数据是多少?政务服务机构几点上下班?这些信息市民将不再需要毫无头绪地自行搜索,北京市政府办公厅7月10日推出12幅政务公开惠民便民地图在首都之窗上线。
  这样的新闻很暖人。12幅“便民地图”在手,市民关切的衣、食、住、用、行等政策措施,及空气质量、教育入学、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民生信息,再也不会急时抓瞎而犯愁了。公共服务努力一小步,市民办事方便一大步,从大的方面来讲,映射着一个城市的善治与温度。
  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如何通?内心如何通?情感如何通?作为政府部门,显然不能把服务群众“停在嘴上”,工作落实“浮在表面”,而是要真正把群众关心的“小事”当成“大事”来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表面是距离,实质是隔阂。消除这个隔阂,就必须不断畅通与群众沟通的路径,拓宽为群众服务的渠道。12幅“便民地图”,图说政务、图解公开、图惠民生,无疑打通了政务公开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其背后体现了工作通、作风通、心灵通。
  多一些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在公共服务与群众诉求间寻找契合点,“便民地图”见证了政府从“管理意志”向“服务需求”的转变。比如,在全市蔬菜零售网点分布图上,菜店、便利店、生鲜超市和集贸市场等点位分别用红、黄、绿、蓝不同的标记标注,非常醒目。民生福祉的实现,从根本上讲是“以人为本”。只有切实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了,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民生诉求、公共福祉,才会真正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进而实现城市管理的最佳化。
  “便民地图”还体现了首都公开透明的“首善标准”,也蕴含着普遍推广意义。近年来,一些地方推出了“西瓜地图”“杨梅地图”“美食地图”等,为互联网时代开启了服务群众的新窗口。除了经济成果可以共享外,在城市治理上同样可以拓展和复制如此模式。北京制定政务公开综合服务地图,可以说填补了国内政务公开信息化、可视化、集约化实践的空白,而且下一步还将实施动态更新,丰富拓展地图的展示内容;探索政务公开惠民地图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的适配应用,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无疑为全国政务公开服务提供了范例。
  “便民地图”公共服务越多,城市就会变得越发美好,公共服务上的一点努力,都会增强市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一分“获得感”,期待“便民地图”成为更多城市公共服务的标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