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水的岁月
2017年12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曲征

  母亲走了!  
  想起母亲,就想起她挑水的背影,同时想起往昔岁月父老乡亲挑水的故事和情景。
  那时候,村里只有三处水井,分布在村子的三个角落。水井深度大约七八米,各家各户吃水都要从这几处水井挑水回家。因为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水,所以从井里提水然后挑水回家,就成了乡亲们每天必做的“功课”。乡亲们用扁担挑起生活的重负,同时也挑起生活的希望。挑水的脚步,犹如一把尺子,丈量着故乡人艰难岁月的长度。
  从井里提水要有井绳。乡亲们用粗铁丝或者结实的树杈做成一个钩子,将钩子用力系在一根长长的粗绳子上,一根井绳就做好了。挑水的时候,拿起井绳,挑起水桶(家乡人也叫铁梢、水筲)来到井边,用井绳钩子勾住水桶提手,双手攥着绳子慢慢地将水桶续下去,当水桶接近水面的时候,左右摇摆绳子,借着摇摆产生的惯性,猛地将水桶一扣,整个水桶就灌满了水(这个过程叫做“扣水”),然后把水桶慢慢地拔上来,放到井沿一边,等第二桶水也提上来,就用扁担挑起两桶水,步履蹒跚地回家。
  “扣水”是个技术活儿。倘若水桶一次不能灌满水而是灌了半桶水,要想再灌满整桶水,就太难了。遇到这种情况,有的人干脆提上半桶水来,倒掉之后再重新续下水桶“扣水”。倘若井绳摇摆,就会发生水桶脱离钩子而下沉的情况(故乡人称为“筲落谷了”)。
  水桶一旦“落谷”,不光自己不能提水,后面等着提水的一大帮人也无法提水,所以大家只好簇拥在井边帮着捞水桶。这样的情形经常上演。一般的方法是,将扁担拴在井绳上,然后沉进水底,用扁担钩子去触碰水桶的提手,只要扁担钩子勾住提手,就能成功地捞起水桶。不过,倘若水桶提手的一边朝下沉到水底,用这个办法捞水桶就很困难,乡亲们就找来二齿钩子(一种农具),然后一人借着井壁上的凹洞下井,另一人用井绳续下二齿钩子,井下这位水性好、胆大心细的乡亲就能够捞起“落谷”的水桶。
  我家距离最近的水井有三百多米。小时候,我常常跟着母亲到水井去挑水,为了安全,母亲总是让我离水井远远的。母亲“扣水”的技术很高。别人一般摇摆绳子好多次,才能将水桶灌满水,而母亲一般摇摆一两次,就能将水桶灌满。记忆中,母亲也从未“落谷”过水桶。看着母亲从井里艰难地拔上水桶,然后一用力挑起水桶,我就跟着母亲一同回家。母亲个子不高,所以两只水桶离地面很近。有时候母亲换换肩,有时候坚持用左肩一直挑到家。
  后来我家在村东岭盖了新房子,离水井远了,并且挑水回家时一路上坡,挑水更加艰辛了。而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挑水的任务就落在我的肩上。一开始挑水,心中满是兴奋,一放学,就约上同学,一块去挑水。为了防止水桶“落谷”,我们开动脑筋,在井绳钩子的靠绳一边事先固定几根橡皮筋,等钩子勾住水桶提手,就将橡皮筋套在钩子另一端,这样,水桶就不会“落谷”。这办法很快在村里流行起来。
  再后来,有位范大哥在自己家里挖了一口井,安装了村里第一台压水机,压出的水干净,还完全避免了“落谷”水桶状况的发生,所以人们纷纷到他家里压水吃。我也常去压水,并且写了一篇题为《一家挖井,百家方便》的新闻稿,登在《济南农民报》上。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稿子。范大哥读了很高兴,便常常替我压水。
  父亲爱喝凉面条。尤其是夏季麦收时节,劳累的父亲尤其爱喝。父亲知道我也很累,所以麦收回家之后,父亲就用商量的语气让我到范大哥家去挑新鲜的凉水,看见父亲恳切的眼神,我便忘记劳累,抄起扁担,挑起水桶,向范大哥家进发。
  ……
  时光匆匆而过。如今已经看不到人们挑水的身影了。井绳、扁担和水桶早已封存起来,小孩子们已不知它们为何物。现如今,地势低的人家都在自家院里挖了水井,用小型水泵(故乡人称“电蛤蟆”)抽水,并且所有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
  乡亲们再也不用挑水了。用脚步丈量艰难岁月的长度,这个任务,乡亲们终于完成了。
  (作者系长清第五中学教师)
  副刊专栏“灵岩心语”刊登长清本地知名作家、散文家的写景、记人、忆事、抒怀,推出一些名家专栏,尤其欢迎那些关乎长清美丽山水、人文情怀、乡土气息浓厚的用心之作,歌咏长清山水之美,走笔长清街头坊间。同时,为了鼓励新人,副刊还将择优刊登长清本地高中初中小学生的优秀习作,欢迎投稿。
  本栏目由长清区自来水服务中心水长清牌矿泉水赞助,感谢该单位对长清乡土文化传播的鼎力支持。
  投稿邮箱:qlwbjrcq@163.com。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