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寻找通知书“正能量”并不感人
2016年08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有陕西媒体给读者讲了个“正能量”的故事。故事说,大学报名前三天,陕西镇安县一名女生将装有西安交大录取通知书的包弄丢了,她根本就记不清是在何时何地弄丢的,包里面还有银行卡、身份证等。消息传开,镇安“全县总动员”,一场寻找失物的爱心行动迅速展开。环卫部门更是在第二天一早赶紧通知环卫外包公司、所有环卫工人、垃圾填埋场的工作人员,对县城所有的垃圾桶、绿化带以及门店住户进行走访寻找。
  放在以前,这故事肯定暖得人眼眶都会一热,但现在网友连点个赞都吝啬,并埋怨这个丢三落四的女大学生,称其智商令人“捉急”。要说智商的话,镇安全县的“总动员”中,缺了一根实事求是的筋——大学录取通知书是有备案的,真丢了,西安交大不会将女生拒之门外;银行卡、身份证也是可以挂失补办的。动用150多名环卫工人把全城的垃圾翻了个底朝天,“正能量”是充沛了,但公共资源却浪费了,老实巴交的环卫工人的汗水白流了。
  为什么新闻中的主角、部门与机构,以及报道这则新闻的媒体,他们呈现的“正能量”,反倒在网友眼中成了“负能量”?我想不是人的秉性不同,而是今天人们看待“正能量”的视角不同。“正能量”的核心内涵是人性的闪亮,但有时候,闪亮的人性却不能够更好地起到激励人的效果。这是因为,朴素的人性被标签化、形式化,反而失去了人性的光芒。
  不过,还是应该感谢满腔激情的“扩散”者,感谢烈日下翻了一天垃圾的环卫工人。网友不是对正能量不买账,而是对这一纸录取通知书在寻找过程中被标签化了的“正能量”的一种反感与厌恶。有句话说,形式主义害死人,形式主义也会降低“正能量”的格调与传播效果。爱心与激情需要保留,但同时需要抛弃的,是这个时代对“正能量”落后的审美观念。(摘自《钱江晚报》,作者刘雪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