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国家公祭日前,亲历南京大屠杀的老兵孙进良讲述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血与泪的记忆不能忘,当下才是最幸福的时代
2017年12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老人回看当年重回南京的照片。 
  年轻时的孙进良。
  回忆起那段血泪史,老人仍心绪难平。
  老人说,活在当下才是最幸福的事。
  扫码看视频。
     12日,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微山采访到了目前所知山东省唯一健在的南京大屠杀亲历者,98岁的孙进良(曾用名孙晋良)。
  面对记者,他说那段历史他永生不忘。南京保卫战中死伤的场景、侥幸逃过一命的危难时刻……然而面对当下生活,身体健朗、生活安逸的他和记者分享着日常点滴,感慨“最幸福的时代,就是现在”。

孙进良个人简介 
  孙进良(曾用名孙晋良),98岁:
1920年出生于济宁微山;
1928年,就读于韩庄镇韩庄小学;
1934年,考入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
1937年,当兵被拒后前往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救护工作;
1938年,报考黄埔军校,最终成为十六期一总队炮科学员;
1941年,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孙进良历经弹药队队长、少尉排长,最终在洛阳担任国民革命军15军军属炮兵营营长。
1948年底,孙进良回到微山家乡。

  文/图 本报记者 黄广华 孔令茹 李岩松 通讯员 冯黎丽

又一个公祭日 思绪重回80年前
  12日早10点多,微山县韩庄镇小方头村一处老屋内,一台老式彩电正在播放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新闻。98岁的孙进良穿着黑色的厚外套,坐在距离电视只有一米的旧沙发上。
  新闻正在播放《拉贝日记》等影印本南京首发的消息,老人不想落下新闻里的每一句话,眼睛看不清了,就把耳朵往电视跟前凑。这条新闻也将孙进良的思绪拉回到了80年前他参与的那场南京保卫战。
  南京,这两个字对于孙进良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1935年,他曾在南京接受童子军大检阅,1937年,作为看护兵参加了南京保卫战,侥幸逃过一命后,他机智逃过日军层层哨所,最终平安回到南京难民收容所。
  去年,孙进良受邀去南京参加南京大屠杀相关纪念活动,儿媳带他在南京街头散步时,被好几个南京当地的年轻人喊“老爷爷,我能和你合影吗?”胸前戴着纪念章的孙进良,也是穿着这件厚外套与年轻人一一合照。

决心弃笔从戎 却因个不高被拒
  孙进良幼时家境贫穷,小学毕业后,为了争取每月5元钱的生活津贴,14岁的他投考位于兖州的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这是一所专门培养“乡村教师”的中专学校。 
  “那年一共875人考试,录取了40人,我们县有近百人投考,只有我一个人考上了。”直到今天,老人依旧清晰地记得具体人数。孙进良说,当年自己是名人,别人都喊他“神童”,周围村子乡镇都知道小房头有个孩子考上了兖州乡村师范。
  1937年“七七事变”后,正在师范学校读四年级的孙进良坐不住了。“我要当兵,我报名!”一腔热血涌在心头,孙进良一心只想到前线去,没有考虑过自己的生死。
  但是,当年17岁的孙进良只有1.5米高,部队没有答应他参军的要求。在参军被拒的情况下,他和几位同学决心去南京投靠师范学校的校医孔德刚,也就是当时三十七陆军医院的医务主任。

南京城门失守 他幸运逃脱枪杀
  抵达南京后,孙进良在万国红十字协会医院做看护兵,亲历了南京守城的艰难时刻。“1937年12月10日-13日,这三天南京雨花台、光华门、紫金山都遭到了轮番打击,到13日南京沦陷,守不住了……”回忆到这里,孙进良紧闭双眼低下头,嘴角使劲往下压。
  “光华门被日军用大炮打穿了,失守后遍地都是伤兵,有的就躺在地上疼得喊‘妈妈’。”那个场景,孙进良如今仍不愿意去回忆,期间数次低下头沉思。
  在这个时期的回忆中,孙进良提到了与他同在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读书的师弟王孝芳。南京沦陷后,孙进良和王孝芳被日军带走,前方面对的将是残忍的杀人坑,也就是传说中的“机枪点名”。
  就在这时,身高只有1.5米高的孙进良在人群中很是显眼,虽然已经17岁了,但日军误以为他只是一个小孩子。一名日军对他说:“你滴小孩,开路开路滴。”
  就这样,孙进良侥幸逃过一劫,但是他的师弟王孝芳,孙进良之后再也没有见过。

一句机智回答 赢得保命通行证
  被日军放走后,孙进良走得很慢。“我该去哪里,前边会不会还有‘机枪点名’?”孙进良一边走一边想,遇到了招兵的中岛部队蒲州联队的军官。
  “他在路边吃饭,问我要不要‘密西密西’,当时我虽然很饿,但是我绝不会吃他们的饭。但我很委婉的拒绝了,态度很友好。”孙进良回忆说,这名军官随后向西方开了一枪,想让他跟随日军作战。
  孙进良在脑海中快速想着应对方案,很“诚恳”地表示愿意跟随作战,为家中的父母争取口粮。在获得日军的信任后,他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要进城回家向爸妈告别,并表达了会立即归来的意愿。
  就是这一句机智的回答,让孙进良取得了日军的信任,并顺利得到了一张写有“中岛部队蒲州联队,允同”的路条,并盖有一个椭圆的章。这张可以保命的通行证,让他顺利通过了接下来的十几个日军哨所,最终安全抵达了南京难民收容所。

经历过生死劫 他毅然报考军校
  经历过南京大屠杀之后,孙进良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把当时的自己当做“死过一回的人”。此时的他心怀一腔热血,想为死去的伤兵们报仇雪恨并亲自作战。于是1938年,18岁的孙进良报考了黄埔军校,并最终成为黄埔军校十六期一总队炮科的学员,到重庆铜梁县入伍。
  1941年,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孙进良历经弹药队队长、少尉排长,最后到位于洛阳的十五军六十五师炮兵营任营长。
  孙进良参加的最重要战役就是洛阳保卫战,“守住洛阳”成为十五军的主要任务。“晚上突围,身上只有一把6颗子弹的手枪和10枚手榴弹,碰见小日本实在不行就同归于尽。”后来,孙进良利用日军发射照明弹的工夫突围成功。但最后,洛阳还是失守了。
  这场战役之后,在1944年底,孙进良和战友们去甘肃接骡马补充军需。途中路过六盘山时,寒冷的气候把战友们冻坏了,衣少人多,身为连长的孙进良将大衣让给其他战友,鼻子因此冻伤,直到现在还有鼻炎的老毛病。

如今年近百岁 畅享幸福的生活
  如今,孙进良有7个孩子,平时他们轮流过来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从老人的气色和状态,能看得出孩子们对他照顾得很是细致。“今天早上喝了一大碗鸡蛋肉丝面,放了俩鸡蛋,老爷子早餐就爱这口。”老人家的七儿媳张建萍告诉记者,老人现在一天四餐饭,最近几年开始怕冷了,每天都要保证屋里暖暖和和。
  “每天晚饭一碗汤,不吃面食,睡前一定要刷牙,不然牙齿不舒服,觉也睡不好。”孙进良很开心地和记者分享他的生活点滴。老人家保养得当,心态好,虽然98岁高龄,但是牙口很好,胃口更好。
  “最幸福的时代,就是现在,没有更好的形容词来形容现在的生活。”孙进良站起身,对着记者笑着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形容词可以形容当下的时代,每天能够吃饱穿暖、儿女围绕身边,这样的生活他很享受,想继续活着、继续享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